儒家文化的发展史,让我想到心理学上说的“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狭小生存环境。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它在空间上局限性比较大;二是依赖人为提供植物适宜的生长条件。
这样的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可以长得很好,但如果照料不当,或者外界条件剧烈恶化,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凋零。
儒家文化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就体现着这个特点:
孔孟思想最早在民间生长,经历着百家争鸣的磨练,逐渐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一门学说。虽然经历了秦帝国的残酷对待,但它并没有绝迹,反而逐渐具备了走向主流统治地位的实力。
然而,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变成了庙堂文化,就像被放进了花盆,与民间大众逐渐脱节,也失去了最基层的思想阵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正是在儒家思想被放进花盆后,逐渐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甚至,隋唐之际,从民间路线野生成长起来的佛教思想几乎成为主流大众文化,使得儒家文化反而相对被边缘化了。很多我们今天视为优秀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是由佛教为我们留下的。
直到南宋理学振兴,让儒家思想找到了落地的抓手,得以走出庙堂,向民间发展。随着儒学堂的遍地开花,儒家思想重新夺回主流地位,并统治了后来的传统文化思想阵地。迄至于今,我们理解的很多儒家思想,其实都不再是孔孟之道,而是走出花盆的宋明理学的思想了。
反之,本来受惠于民间土壤,得以壮大的佛教,则在明代被强制关进庙堂,如同被迫住进了花盆,逐渐教义晦涩,失去民众的理解,反倒是种种相似佛教在民间蔓延传播,在今天已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总之,花盆真不是个好东西,一种思想文化想要得到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就必须有走向民间,与各种思潮野战的能力,不能热衷于在花盆里养尊处优——这样是死路一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