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状态还好,我接着看,接着复习这本书。
我看到一个点,要找到自己的“拉抻区”,在自己的“拉伸区”不断的去练习,“拉伸区”就会慢慢的变大,边界也会随着改变。自己这样才会有效的成长。
其实之前在其他书中,也有相同的概念,就是“要跳着脚,就能够到的东西”,自己才会去努力的“够”。“太远”或“太近”的距离,效果都不会好。
我想到英语,我现在一直在用那个软件学习英语,每天就学一个单元,差不多10分钟左右。
有些句子变长了,单词也多了,对自己来说,也开始变“难”了。但是自己感觉到“难”,却还会主动去做的这件事情。
我以前不管做什么,只要感觉到“难”,就会去做其他的事情,今天我也观察了,现在还是这样,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但是我也发现在学习英语时,自己是主动的。我现在会有不太记得的单词,句子会有些看不太懂,会感觉到“难”。
这个“难”和其他的“难” 是有些不一样的,英语是“难”,但自己也清楚,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忍过那10分钟就好了。但是其他的事情,感觉到“难”,自己就会认为,这件事有可能做不到。就是自己对结果没有那么笃定的时候,自己就不想去做。
自己不仅对英语的结果很笃定,而且这个软件,是根据自己进度,来按排自己内容,这些句子虽然“难”,但自己只要努力一下,认真的去看一下,自己下次就会答对,自己学的内容,都在自己的拉伸区,自己虽然学的吃力,但是自己是可以学会的。
对于学习英语,自己并不用找拉抻区,这个软件都帮我解决了,所以自己也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原因。
但是别的事情,自己是感觉“难”,“难”到这个结果,自己会有疑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
这一点又要说到分解任务这个问题。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每个小问题都让自己非常笃定自己可以学会,都有一个好的结果,那就会像英语那样,自己从被动变成主动。
道理是这个道理,其实找自己的拉伸区和分解任务,其实是一个问题,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个问题,
如果找到自己的拉伸区,自己就可以知道要把任务分解成什么样。如果学会分解任务,也要根据拉伸区来分解任务,才会是最有效的。
分解任务,也是说了很多遍,当今天再次想起这个问题,又再一次的卡在这个问题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