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
为什么学习了海量的知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摘录)

为什么学习了海量的知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摘录)

作者: 瑾言_lw999 | 来源:发表于2024-01-08 21:23 被阅读0次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重要功能:一种是自我监控、自我审视和自我检测;另一种是支配我们的行动和激发我们的创造能力。当我们不进行自我设限时,我们的自发性就越强,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越强,就越能从完成一件事中得到满足感。成为高分低能的人会令我们缺乏活力、不能随机应变、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妨碍我们拥有自得其乐、排解压力的能力,因为此时的大脑在抑制新想法的生成。

    当下,很多人都针对“心理学”和“个人发展”做了大量研究,相关的图书、杂志和节目层出不穷。然而,一些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备感痛苦的人,越来越依赖于精神分析或心理咨询。面对海量的心理学知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不仅无法继续汲取这些知识,甚至开始对这些知识产生厌恶。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抽象的概念、既定的观念和多数情况下不适用的规则。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忽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感觉自己出了故障。

    自我监控过度有诸多弊端。有的患者抱怨:“我什么道理都懂,但我就是无法付诸实践。”他博览群书,却始终无法参透自身存在的意义,无法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无法从事自己的理想职业。

    有一位患者深感绝望,他说:“我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我的生活并未发生真正的改变。”为此,他尝试了各种方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知识会成为一种障碍吗?渊博的学识会压制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吗?他人的评价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吗?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意识到过于依赖心理咨询往往有损人类真正的发展和进步,甚至会降低治愈的可能性。受这种“脆弱知识综合征”影响最大的是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经常会进入一个“死胡同”,深陷其中且很久都无法从中抽身。在“脆弱知识综合征”的影响下,个体习得的知识大部分属于惰性知识和模式化知识,导致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会束手无策,承受着孤独和痛苦,向四周不断探索;个体会感觉到皮肤的疼痛,躯体的局促不安,继而联想到生活的种种不幸:害怕、沮丧、刺激、虐待、抱怨、紧张、暴力和无法实现的愿望。

    很多的精神错乱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慌乱不安和意识紊乱。

    •我们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焦虑心理会让我们认为,只要把精神看作现实,并从行为心理学[插图]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就可以成为“正常人”;但我们也容易因此而缺少同理心,对那些勇于表达独特性和敢于做自己的人心存戒备。

    •人们喜欢待在舒适区里,过度重视外貌。这会令人们避免谈论痛苦、忧伤、荒谬、疾病、衰老、暴力和死亡。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人们才会竭力掩饰甚至否认它们的存在。

    •“非此即彼”的二元观念是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浪潮,它希望将“消极”的事物彻底摧毁,极力推崇和赞扬“积极”的事物。

    •意识域[插图]不断缩小。人们的感觉变得迟钝,直觉也被一再否认。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交流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人们依靠线上交流,变得足不出户,不再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分享,失去了感受自我存在的可能性。

    当代文化中的所有弊端都有一个共通之处:缺乏人际交往。我们能够从人际交往中汲取巨大力量,同时感受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为自己的前途增添助力,为未来打造光明的前景,因为我们永远都想象不到,自己遇到的人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希望与活力。获得无穷的快乐、保持高涨的热情和成就非凡的事业,无一不以人际关系为基石。对他人敞开心扉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惊喜,并能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获得外部力量,助力自身取得傲人的成绩。人际交往具有的惊人力量,让我们敢于和他人不期而遇,秉持开放的态度接纳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我们不断和他人建立纽带,一起分享丰硕的成果,品味收获的快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际交往是一件乐事。

    通常情况下,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得益于这些人际关系。同样因为它们,我们才能不断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然而,我们自身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惰性,它们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学习了海量的知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do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