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
024+两针见血+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024+两针见血+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作者: 两针见血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12:58 被阅读123次

024+两针见血+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第一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分身》:你只因爱而存在

如果这世上有另一个你,你能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或许会恐怖,会失落,会讨厌,也说不定,你会喜欢他。人对自己,总是说不清的,对吗?

分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东野圭吾,早期作品有《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被誉为推理小说天王。《分身》这本书有推理、有悬疑、有暗杀,也有学术科技,但当合上此书,却只剩下温暖和感动。

18岁的北海道女孩鞠子,一直疑惑母亲的爱,也一直不相信父亲说的母亲去世只是意外。她怀疑自己是父亲和其他某个女人的孩子。于是,前往东京开始调查。当得知20岁的东京女孩双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更是吃惊。对,她们不是相似,而是相同!而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肯说明真相。

双叶和妈妈相依为命,从小就被告知不得抛头露面。双叶不以为然,上了电视。谁知这真的给妈妈招来了杀身之祸。双叶发誓为妈妈报仇,却发现自己也是犯罪人之一。

两个女孩为查明真相而各自踏上对方的土地,走近彼此的生活。他们彼此知晓,但素未谋面。他们都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出生原来只是一个错误!只是一个男人为了留住深爱的姑娘,只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提出的抗议。

她们的存在真的是一个错误吗?为什么错得如此温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错得如此义无反顾?

作品以克隆题材为背景,探讨了生物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伦理、人性等问题。但最终,超越这一切,跨越这一切,让人之所以存在的,不是科学研究,不是遗传基因,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能——爱的本能!

如今,有很多人研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持否定态度的似乎更多。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父母之爱,总是疑惑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人无法面对内心那个真实的“我”。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迷茫,不妨看看《分身》这本书。你大概会明白,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存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

是的,躯壳永远只是灵魂的寄托。我们过去的点点滴滴铸就了现在的我们,正如鞠子所说:哪怕是非常卑微的,对他人来说甚至不值一提,可我还是对自己度过的时光视若珍宝。

第二题: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如何理解价值999元的写作公式

——听课笔记

2019年第一个付费学习是报名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1月26学习的第二讲阅读理解,比预想中的更为精彩,引发的思考也比较多。

一、以作者的身份来看待阅读层次

自从进入新媒体,就经常听到用户思维这回事,但从来没有系统地用在阅读上。听课之后,才清晰地知道了读一本书,如何从读者角度和作者角度来理解。

阅读的六个层次:信息、刺激、娱乐是大多数人喜欢看到的,也就是读者需要的;知识、思想、审美是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的层次。是的,我们不是看书,是读书,有想法地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读。

信息、刺激、娱乐能够吸引读者,而知识、思想、审美是文章之所以特别的地方,或者说是质量更高的体现。

如果落实在解读稿上,文章的开头和案例,适合联系信息、刺激、娱乐这个层次,比如一个实用的技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关注的热点。而在表达整篇文章的主线、观点上,一定要有知识上的增量、思想上的支撑、和正能量的审美。

二、速读,人人都会,但还需要练习

昨天我试着用老师教的方法读一本书,读着读着却发现,有些方法也一直在用,比如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反向扫视,因为无论从哪边开始,都有一个眼光回收和重叠扫视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地是强化练习,以更高效地读书。

还有速读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读完就可以。除了老师说的封面、序言、目录等,对于某些开头、结尾或独立成行的句子,应该是速读中的慢读。即使是速读,也不能漏掉重要的知识点。这样,有时候,对于一本书,也许我们读完一遍就足够,并不需要用到后面的精读、笔记。

三、精读,读的是读者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精读是一个筛选的过程,筛选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干货。精读应该结合阅读的六个层次,要把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串联起来,一个为一个服务,做铺垫。比如那些让你冲动的点、那些有趣的故事,是否有助于表达一个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没有,不值得精读。

四、重述就要多读书

如何重述,老师教了我们两个公式,一个技巧。老师说,不会,问百度呀。我们不是巨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没错,这一点,特别有用,也是自己用得最多的一招。

但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说谦让美德就孔融让梨,一说家庭教育就乐羊子妻。那些人尽皆知的故事,怎么能达到“有价值、有趣味、有意思”呢?

百度,需要定位关键词,借助巨人,需要找到巨人。去哪里找,书!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不是首先要读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本,理解方深。老师教我们公式,而我们要使公式成立,需要填入更多的内容。

五、笔记技巧:读、写、思

笔记是在精读的基础上记录个人感悟,是读和写的结合,是知识转化的桥梁。通过听课,第一次对如何阅读虚构类图书有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画人物、时间、地点三张图。做到这一步,还只是读写。

接下来,是要思考,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对故事发展有什么影响,与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关系。通过昨天的实践,我还知道了并不是每本书都要这样笔记,可以有侧重,只要有助于阅读理解和写作时的方便就可以。正所谓,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总结

这节课课时73分钟。我听了3个小时,有人说听了3遍。课程确实与主题“公式写作”非常贴切,老师简直是在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写作和教我们写作。速读有公式、精读有公式、重述有公式、笔记有公式。大公式里有小公式,长公式里有短公式。

但是,老师也说了,如果一个公式能搞定,他还用读30麻袋书吗?公式已经教给我们,真相大白于天下,那些XYZ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写。既然知道自己是小白,还是从最基本的加法做起吧。多听课、多读书、多写字,迈出0+1=1这一步吧!

第三题: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RIA拆书法:问题导向阅读公式

RIA拆书法是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发明的读书方法,在他的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有详细的介绍。释若老师在他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之中也作了非常深入的解读。经过学习,结合自己的拆书写作经历,我对RIA拆书法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

从拆书帮到个人学习,就是上图从上面公式到下面公式的引申。

RIA是为了找到问题

RIA强调自我导向阅读,就是要带着问题读书。所以首先就是要找到问题,要在书中寻找有没有提到这个问题,问题展开的程度。带着问题去阅读原文,与问题无关的就是跳过或略读的地方,也是速读和精读的依据。

比如写拆书稿,老师师有一个作业,写人物传记。那么,从选书开始,就要围绕传记类。选好书,就要从一个作者的角度,跳出书的局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这一般在读封面、简介、目录的时候大概就会有一些方向。

比如老师拆解《拿破仑传》,着眼于他的几次关键决策,那就可以略过他有几位夫人、又有几位情人的章节。如若立意在于爱情婚姻家庭对一个传人的影响,侧重又会另有不同。

所以说,在书中找到和自己预期吻合的问题,将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方法。

RIA是为了获得信息

其实在阅读原文的时候,我们找到问题,就已经是在搜集信息。接下来的重述和联系经验,规划运用都离不开获得信息。因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而且,学了也不一定知,学而不思则罔。

联系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毕竟局限,但是如果有名人大咖、经典故事来做背书,拆书稿论述的观点就要有力得多。不光读书如此,看电影、听演讲也都是如此,别人说了很多的道理,但我们要思考,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可以解决我们曾经的问题,哪些又可以助于我们完成规划的行动和实现后续的目标。

获得信息可以从点到网,也可以从网到点,搭建金字塔结构。当觉得写一篇拆书稿太难,就可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写。去查查书籍的介绍,去找找作者的趣事,去看看别人的书评;也可以在确定立意的前提下,想想我该如何围绕它在书中或是其他方面找到一个一个的案例或故事,来丰满文章的论据。

RIA读书,始终都是在寻找你需要的信息。

RIA是为了解决问题

拆书作什么?拆为己用啊。正如我们报写作课,为了写作变现,不是吗?老师把公式都教给了我们,还有比这强大的原文吗?我们也都听了,也都能听懂,但这样就能变现吗?显然不是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原来写不好是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于是开始练习速读、精读、阅读方法类书籍、学习RIA、听专栏、请教阅读达人、认真作业等等。对,我们已经开始规划运用了。当我们把问题一个个解决,变现不是指日可待吗?

RIA拆书法,就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读书方法。我们要把它用在阅读的每一步,时刻记得,你是要明确问题的,当你知道WHAT,你才会去弄懂WHY,才要开始执行HOW,才会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闭环,获得期待的读书效果。

第四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南丁格尔传》解读稿

各位书友,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人物叫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因在克里米亚战地救护的事迹举世闻名,被誉为“提灯女神”。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护理先驱。

1820年,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之家,家里拥有三处房产。父亲是旅行家,标准的英国绅士,曾遍历欧洲各国。母亲也是名门望族之后,热心于做慈善。在母亲的影响下,南丁格尔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能帮助他人缓解痛苦的人。

在当时,上流社会的女子是不需要工作的,她们只需要出入社交场合,寻一位心仪的夫婿,然后结婚生子,这是每一个少女的梦想。然而,南丁格尔的梦想与人们所想象的完全不同。她厌恶每天聚会无所事事的上流生活,她在日记中写到:我希望找一个工作,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有益于人类,我都会全力以赴。我发现护士是最好的职业,一旦这种想法在我心中建立,就决不可能轻易地放弃。

南丁格尔是如何从一个娇弱、迷茫的富家少女蜕变成坚韧、勇敢的白衣天使的呢?她的梦想是如何从日记中不为人知的描述,成为感动世人的壮举的呢?是坚持不懈地行动,是贯彻终生的行动!

南丁格尔的行动体现在时刻为梦想准备着。

南丁格尔的父亲非常重视女儿的教育。当时英国的贵族家庭都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就像我们过去的有钱人把先生请到家里,给公子小姐讲课。不一样的是,南丁格尔的父亲都是亲手制定课程。南丁格尔要学的东西如果列出来,只怕会把现在所谓的高三党吓一大跳。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不足以概括。光语言就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等等。这些知识在后来确实做了大用,在战争中,有各国的官兵和政府人士,南丁格尔都要和他们打交道。

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南丁格尔的才华日渐显现。朋友都认为她能够成为一流的文学家,希望她去写作。她的回答是:生活和写作具有同等的意义,我选择力行的生活来代替写作。南丁格尔做到了,她用行动书写的人生,绝不比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逊色。

年岁渐长,南丁格尔想要做点事情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每天机械地看戏、听音乐、会客,上流社会的生活形式在她眼里毫无价值。父亲为开解女儿的苦闷,决定一家人去旅游。这次出游对南丁格尔影响深远。她实地考察了一直向往的地方:世界唯一培养护士的德国凯撒沃兹慈善组织。她还结识了很多重要人物,特别是引导她步入护理事业的英国军务大臣希德尼·赫伯特。气质高雅、才气非凡的南丁格尔给赫伯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丰富的见识和阅历,更坚定了南丁格尔走出家庭的决心,她向母亲请求去学习护理。这对母亲无异于晴天霹雳。在人们心里,护士都是些贫穷低贱的老妇人。她们根本没受过教育,只是为了糊口。自己尊贵的女儿竟然要去照顾病患、料理死者、清理血淋淋的伤口、收拾污秽肮脏的东西?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

母亲不允许!亲人不允许!社会不允许!南丁格尔未能如愿。但是,真正的梦想是阻止不了的,因为,寻找梦想的道路不只一条。南丁格尔没有放弃,她通过一切渠道阅读医学报刊、学习医疗常识,关注医院及孤儿院情况。她用学到的一点医学知识,继续帮助附近穷苦贫病的人。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南丁格尔真正成为一名护士,是在她34岁的时候。搁到现在,那就是一名老护士了。谁能想到这才是一个伟人的刚刚开始呢?所以说,梦想从来不是空想,它也许需要漫长的准备。一代女皇武则天67岁登上帝位,中国橙王褚时健74岁二次创业,摩西奶奶80高龄举办画展。

有梦想就去行动吧!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每一天都在为明天做准备。不要因为梦想还遥不可及就不去开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永远属于那个万事俱备的人!

南丁格尔的行动体现在困难重重的现实中。

1953年,俄国入侵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赴土耳其进行支援。英国《泰晤士报》接连三篇报道,报告前线恶劣的医疗处境。一位士官夫人说:这里太需要护士了,但却一位也没有。

《泰晤士报》发出号召:为了斯库塔里的士兵,举国上下的妇女中,难道没有一位具有服务、牺牲、仁慈的心肠吗?四肢不全的战士仿佛就在眼前,痛苦绝望的呻吟时刻响在耳边。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去帮助的人吗?这不是自己几十年来一直想要工作的地方吗?

南丁格尔再一次主动出击,她写信给在罗马认识的军务大臣赫伯特。南丁格尔说她可以招募护士,拟出了详细行程,说明会取得双亲的同意,并且问是否还需要其他申请手续。南丁格尔言辞恳切,思虑周全,获得了赫伯特的大力支持。赫伯特回信说:组织护士上前线这件事非同小可,不亚于带领一支4000人的军队,面对的困难简直无法预料。据我所知,具有组织才能,并能够督导指挥护士群,圆满完成任务的,全英国只有一人。

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出发了,现场情况比报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有伤员2435名,却根本没有医院,临时找了一栋废弃的大房子安置受伤士兵。不要说医药用品,连生活物资都奇缺。原因是英国军方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件事,他们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南丁格尔如赫伯特信任的那样,显示出了她超凡的处事能力。她上呈维多利亚女王,请求政府出手,中联后方国民,募集医疗用品,下训团队人员,严格管理。终于,受伤的士兵有了衣服、有了食物、有了药品,有了笑容,有了信心。后来在医疗领域,在护理界,一说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人们总会拿出这个数据:在南丁格尔的管理下,克里米亚战争中受伤士兵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2.2%。

南丁格尔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护理总督,更是一个一流的护士。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熟睡,她总是提着油灯,在病房的长廊上轻步走动,巡视每一位士兵。但伤兵太多了,她不能停留太久。伤兵们只好对着墙上的倩影亲吻,以表达心中感激。是的,她,就是他们的女神,是受神感召而来的天使。这就是“提灯女神”的由来。

不要以为画面总是这么唯美。当时在克里米亚是非常危险的,环境恶劣,流行病肆虐,连法军总指挥也死于霍乱。南丁格尔也感染了“克里米亚热病”,几度昏迷,她写好了遗嘱。英女王请求她回家,但她拒绝了:除非战争停息,除非这里没有一个病人。

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梦想实现了。她是否想到过她要面对的是如此艰难困苦的处境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勇敢地走过来了,一步一步,用行动,告诉世人,她是对的,她所从事的护理事业是崇高的。

为梦想,你是否能付出一切,财富、尊严、爱心、甚至生命?人人都有梦想,不一样地是谁能坚守梦想,在困难重重的时候,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你还在行动吗?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梦想的践行家。明成祖朱棣,多年厉兵秣马,养精蓄锐,为麻痹皇帝侄儿,躲避追杀,不惜装疯卖傻吃大便,如果做不出常人不敢不能的行动,又如何能打造一个他梦想的永乐盛世呢?

南丁格尔的行动体现在被鲜花掌声包围之时。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南丁格尔信守誓言,直到1859年战争结束,她首先送走护士们,然后躲开国家和人民为她举行的盛大欢迎庆典,悄悄回家。

事实胜于雄辩,南丁格尔做出的成绩以及获得的赞美,让人们刮目相看。原来,这个护士不是一个穷苦卑贱的老妇人,而是一位学识丰富、气质高贵、善良美丽的富家女子;原来,女人也不只是客厅的装饰,丈夫的附属,她们可以走出家门,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一时之间,南丁格尔成为网红,上流社会的妇女们更把学习护理当成一种时髦。人们纷纷出资赞助护理事业。

而此时的南丁格尔,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她借着这股春风,着手筹备护士学校。在赫伯特的组织和各方资助下,世界上第一所专门的护士学校——伦敦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诞生了。

可惜的是,由于在战地医院工作时,恶劣的环境,加上超负荷的工作,南丁格尔的身体越来越差,她只能卧病在床。但是,她已经习惯了和疾病打交道,疾病并不能阻止她为梦想行动。人们评价她:一天之中,从不曾偷闲过十分钟。她在病床上查阅文献,著书立说。她编写的《家用护理手册》、《护理备忘录》等著作至今仍是英国乃至世界各地护士学习的教材。

南丁格尔生性不喜热闹,在回国后公开露面只有三次。然而,南丁格尔的名字已传遍整个欧洲,她精彩的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吸引了各界人士,就连各国元首都慕名而来。她不得已在门上贴出字条:除了对医疗事业和护理有兴趣者外,概不会见。

这张字条不免让人想起一个小故事: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熊十力长期居住在上海,深居简出,闭门著书,为了防止来访者过多的打扰,书斋内贴了一副“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条幅。

有坚定梦想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被盛名所累。为了飞得更高,他们只会继续行动,不肯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他们的每一个行动必与梦想息息相关。他们任何时候都在行动,即使老了、病了、死神来了。为什么人们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能够持续行动,坚持到底的人更是寥寥。

南丁格尔,一个18世纪的白富美,为了追寻心中那个善良的梦,放弃优渥的生活、高贵的身份,用一点点的行动去帮助人、打动人,改变世俗的观念,用一点点的行动开创造福世人的事业,用一点点的行动树立起杰出女性的典范。

杜南曾说:大家都以为我是红十字会的创始者,是日内瓦条约的发起人,事实上,这些荣耀都应当归属于一位伟大的英国女性,她就是在1859年鼓励我前往索菲里诺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小姐。

无疑,没有34年的砥砺前行,没有21个月的生死磨炼,没有90年的风雨无阻,她的名字——南丁格尔,不会如此地历久弥新,举世敬仰!

梦想能到达的远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24+两针见血+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fd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