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作者: 四儿妈思思 | 来源:发表于2019-11-18 23:59 被阅读0次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微课内容如下:

    咱们直接进入正题,先说两个上次听完课,家长私信和咨询我的案例:

    案例1:关于输入和输出:

    学生A:高三文科,省排位6000+,语数外成绩较高,丢分点大部分都在文综上,而且都是在大题上。当然,共性问题,时间花在哪,哪就出成绩,这孩子在文综上下的功夫一定是不够,无论课上课下。家长想的办法是让孩子大量刷题,查漏补缺。但貌似效果不大。

          针对这类学生:简单分析下:上节课讲过了,输出训练确实很重要,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话:没有大量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孩子不会答大题,一方面是对材料分析的不够到位,写不出来出题人和阅卷人想要的答案,但更多的实例是不会组织学科语言(包括知识语言和衔接词汇),但这只是输出的问题么,并不是。

          根源是输入出了问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大家在遇到一个新环境或新事物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和描述不出来,哪怕是急得手舞足蹈,也用语言和词汇说不出来。其实是和孩子们答大题是一样的,头脑当中的相关知识储备和词汇过少,就更别提关联和组织。所以现在大语言提倡在早期教育甚至是贯穿整个人生的阅读,就是增加知识面和词汇量。对新信息的加工,是需要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做基础的。说了这么多,我给这个孩子的建议是:先输入。那怎么输入?回归教材。

      那么问题又来了,很多人都知道回归教材,那我们都回归什么?怎么回归?

    今天我简单说一下:

    每科的具体情况不同,今天我“拿来主义”分享一篇比较通用的版本

    一、回归课本,从教材开始复习。

    复习的时候,老师总会说要我们回归课本,究竟怎么做才能最有效呢?

    1、通读课本,整体感知知识结构。

    首先将课本的内容从头至尾仔细阅读一遍,力求记住大部分的知识点。因为课本上出现的大多数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知识,因而复习的时候,必须全面地、仔细地阅读一遍,对知识进一步巩固。

    2、提炼、梳理重点。

    回归课本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把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梳理出来,并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次记忆。

    3、练习、加以巩固。

    再做一遍课后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之前复习的知识点,通过做一些基本的常考的练习题,来检验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的牢固,是否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的找出自己在本节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查缺补漏。

    二、专题归纳,把知识点穿成串。

    当我们对课本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采用专题复习法来巩固知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从宏观的角度,按照某一时间线,某一线索等归纳知识的专题,让零散的知识点变成系统性的知识串。

    首先跳出课本中的知识界限,把每一节中的要点总结出来。并做好记录,比如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把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列为专题,作为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比如数学,在复习三角形时,我们把几何、代数、解析几何中有关三角的归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

    然后提取专题内容,用区别目录的线索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打破各章节的固有划分,尝试找出不同要点之间的深层联系。

    专题复习能够帮助我们多条线索地复习知识点,答题的时候,各种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信手拈来,特别是答综合性试题时,更是得心应手。

    三、把书读薄,厚薄交替,效率高。

    1、由薄到厚。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课本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忆。如课本中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不仅要掌握他们的结论,还要掌握其推导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内容要查阅参考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比书本中的知识更加丰富和生动,这就是把书读厚了。

    2、由厚到薄。

    在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抓住本节的精要纲领,提高记忆效率。在这时我们可以采取画表格,列提纲的方法,或者采用划重点的方法,把书上的基本概念,重点词语,关键句子,但勾画出来,方便我们记忆。把文章中的重点体现出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砍枝叶,留主干,这样就把书读薄了。

    四、抓关键点,用关键知识提升成绩。

    以上说的都是常态化,但当时间有限,知识又狠繁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抓关键点的复习方法的应急。复习并不是面面俱到,只要把关键的知识点抓住了就可以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般可以先从常考的知识点开始,与常考考点无关的内容次之,这样就能做到有轻有重,既省时间,又合理分配了学习的精力。

    以上是通用版本的,是共性,是理想路径,每个孩子要找到自已合适的方法,找到自已的个性化路径。当然自已学、跟书学、跟人学的效果一定不同,家长在教育决策时一定要权衡好学习产生的效果:到底是聊胜于无、有效、高效、还是精进、极致!

    通过这个案例说了一下输入和回归基础的重要性,还是那句话,升级一下,大量的有效的精准的输入才能有高效的输出。所以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好好帮孩子分析一下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对症下药,否则有可能结果更坏。孩子成长时需要试错,但有时试错成本过高,也得不偿失,毕竟时间不可逆,教育不可逆,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如果想听音频 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荔枝微课专栏:《四儿妈开讲——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那些事儿》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下面说案例2:关于计划和时间管理:

    学生B:高二理科,省排22000+,上了高中以后成绩下滑厉害,孩子说起来都头头是道,可相信一切,又质疑一切,自已总结是严重拖延症,懒癌晚期。。。。。。。

    和她的沟通其实很费脑力,因为思辨力很强。所以我采取了一点点小套路,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问法,让她自已去分析和回答,结果,自相矛盾来了,自已的石头一直在砸自已的脚。后来,沉下心来,说,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时间不够用。我再重复一次: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时间不够用,这是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甚至也是我们成年人的心声。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样的学生需要给计划么?需要给方法么?NONONO,她自已心里明白着呢,可能比我会的都多。

    她问题的本质是,不能开始,就更别提坚持。

    典型内心独白1、:我坐了一晚上,一直在想着先做哪科更有效?然后就真的想了一晚上。

    典型内心独白2:我课上没记笔记,心里想着的,课上记得也乱,我课后好好整理,然而。。。。你们懂的,并没有。用老人们的话,想的挺好,落爪就忘。。。

    刺激不?扎心不?扎到心的请给我点个小心心,谢谢。

    我们晚自习的孩子我经常会有扎心三问,但也有扎心三答:今天学会啥了?啥也没学会?今天笔记都记啥了?啥也没记?那你这一天都干啥了?记的时候我怕听不着,听着了我又记不上。。。。。。突然天就聊死了。(当然真正需要权衡听懂和记笔记这件事情是个技术活,我现在只想讨论,想干又不能开始的这个梗)

    那么给这样的学生的建议是什么?先完成再完美,什么计划不计划,干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谈什么结果和性价比,先让自已的时间有效,再谈下一步的高效。

    而且一定要先从自已相对擅长的内容做,要不然是真开始不了,先做起来,先记下来,再去总结和分析,我如何做,如何更高效的问题。

          好了,分享了两个小案例,希望大家有所启发,那接着说今天的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围绕“我是一切的根源”开展,分为“过去的自已、真实的自已、未来的自已”。初高中的孩子们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老师不关注、学校管得严、课程速度快、考试难度大、同学关系差等一系列的吐槽和抱怨,都可以归结为不懂自已和能力不足,没摆正自已在位置,也不能游刃有余处理各种事件,其实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大部分的抱怨其实都是对“过去的自已”的抱怨,可现有能力下下又不能做“真实的自已”,在展望未来时又没想明白其实要完成梦想的是“未来的自已”。

          总结来说,就是在遇到事时还没成长到能够应对变化和挑战。而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正好处于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能接触到的人也只有老师、父母、同学,家长老师更多的关注学习,更准确说更关注成绩,而个人的成长却被忽略,很多“为什么”“怎么做”“我这样做对不对”“我不开心没有被关注”“我开心了没有人分享”类似这样的问题没有及时的给出指导和解决方法。同学们之间会更有共同语言,但因为阅历和认知层次相当,没有人跳出来给更好的指导建议,所以更多只是相互同情和吐槽,以求安慰。更扎心的是,即便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因为太久不成长,在新教育中的认知和能力又不具备指导的能力。所以更多孩子的状态是无助和迷茫。(心疼孩子们一分钟。。。。。。)

    1、那我们就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只找外因,而不去改变自已,当然,思想和态度起一定负面作用,但更多的是不会,不会方法,不会调整、不会求助(或不敢求助)、不会解决。每个孩子在心里都会有很多积压,只是不同的原生家庭和外界环境每个人程度不同。积压的太多,就会不想改变,但又要“活在当下”,为“息事宁人”,只能做不真实的自已,从无力改变到无心改变。展现出来的就是或迎合或更坦露反抗或拖延或佛系或一系列在家长眼里总称为“叛逆”的小魔鬼。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孩子面临变化和挑战的能力,而这种培养需要我们先成长起来,用行动和爱来带着孩子们一起走。下表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父母的角色和定位(请大家仔细阅读),因为做了教育,其实我们更多起到了某个角色的作用,可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团队作战,在教育上下功夫,让孩子欣赏和总结过去的自已,做当下真实的自已,并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已,我们想要的结果水到渠成。

          2、还是接着说孩子找外因的问题,在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猴子管理法则”,虽有争议,但也值得借鉴。(具体可自行百度)猴子=问题=责任=一系列孩子自已应该独立行为,放在教育行为中,就是家长过度替代、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去试错、去探索、去成长、去担当,在提升能力的时候不让孩子训练和尝试,总是想替孩子背着他的猴子。但总有一天,会发现,有些猴子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孩子背的,当孩子背不动的时候,是多可怜多让人心疼。所以,想解决孩子这些问题,有一个关键词“适度放手”,为什么不是“大撒把”是因为我们在放手的同时需要信任、需要指导、需要监督,并辅助爱和能量。如果说了这么多,还是有人要方法,那么我们就先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从懂他欣赏他鼓励他开始,边做边成长,边爱边感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每一个细节都是成长的机会。

          时间有限,我们不展开说,以后慢慢会以专项的形式和大家分享。

    那现在我们再说说什么是立场坚定,态度温和。这个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做到坚定?怎么做到温和。这关乎到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并怎么能做到?其实我见过的大多数亲,都是立场不坚定,态度不温和,我把这个总结为当你用情绪来解决问题时,态度会差到极点,而且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忘了要做什么。所以呀,今天的本质,其实是想谈谈情绪。

    1、其实很多家长道理都明白,但真遇到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自已又焦虑又委屈又无奈。所以给大家三个建议:

    1、先爱自已,因为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表达爱和索取爱,当对方不是你想要的回应,其实是自已没有得到重视、尊重、感谢和爱。所以要自已内心先充盈起来。

    2、哪个更重要?沟通达成目的重要,还是发泄情绪重要。

    3、学习和成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法。

    如果一定要给大家分享一些方法:那我就分享一个特别喜欢的博文,用他的理解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如果需要深度了解,我们还有专门的家长课堂,为大家系统讲解。

    先说萨提亚的五大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与自我的不一致。以上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曲自己的情感,不愿坦露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

          例如,当一个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种不一致的沟通让人很压抑,长期下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头痛、胃溃疡...因为许多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不一致的沟通,以致于他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例如一个超理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毫无情感”的,甚至以此自豪。恋爱过的人可能都有过“爱屋及乌”的想法,我们装作喜欢实际上不喜欢的歌手,只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然而这只是一时和表层的,激情之后的不久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让对方感受到“你变了”或者“原来你还在那里”。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一致性沟通一致性的沟通意味着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且考虑到情境。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举例:想象你刚刚碰伤了别人的手臂,你会怎么道歉?讨好型:请原谅我吧,我真的很笨!指责型:天哪,我怎么会碰了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超理智: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碰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受伤了,请联系我的律师。打岔型:咦,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一致型:我不小心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很痛吧?一致性沟通这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有隐私,恰恰相反,你不用扭扭捏捏地岔开话题,只需一致地说:“这个话题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谈。”常常听到这样的误解:一致性沟通,就是有什么感觉就说什么,“我很生气”,“我很烦”。

          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在什么状态下说,用发泄的方式说,还是用平和的方式说。此处,“5A心灵之旅”会很有帮助,5A包括:觉察aware,承认admit,接受accept,行动(改变)action,欣赏和感谢acknowledgement。具体运用就是:我们首先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承担起对自己情绪的责任,而不归咎于别人,我们为自己的情绪、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然后接纳自己会紧张、会生气、会恐惧,并且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些、情绪平缓些,最终欣赏自己的所做的这一切。完成了这个过程,就算做到第一层的一致性了。此时,也许才能不带抱怨的、真诚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层深入觉察。这一层似乎很难脱开萨提亚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冰山隐喻”来阐述。简单来说,就是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活出这份渴望。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不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放纵自己沉溺于无聊、不满、抱怨中。还有些时候,我们的所言所行,跟我们的渴望背道而驰。明明渴望温暖、亲密,却用指责、索求把别人吓跑。因而,此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渴望,然后为这份的渴望负完全的责任。萨提亚说这层的要点就是“……放弃我们曾经投射在他人身上未满足的期待。”

          当然,还有第三层,身心合一。也就是我们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最终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和关键,更是理想当中的心流状态,所以我才越来越觉得做教育,就是传递幸福的一种能力吧。

      这一段大家可能听着会有些吃力,但情绪管理一定离不开沟通模式和心里渴望,所以课后大家多多体会,也随时交流。当然听过家长课的亲们,要更深层次的体会。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教育需要完整性,

    是父母的格局,一览众山小。

    教育是个持久战,

    成人方能成才,家校共育,顺势而为。

    教育需要职业化,

    敬畏生命,成长自修,知行合一,爱与榜样。

    不要小看孩子的效仿力,你若站在高处,孩子必定随后就来。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阅读!

    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式关注筑梦教育!

    抖音搜索:885586495

    简书搜索:四儿妈思思

    微博搜索:松原市筑梦教育

    公众号搜索:zhumeng-jiaoyu

    荔枝微课搜索直播间:松原市筑梦教育线上课程集群

    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孩子们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场坚定 态度温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mi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