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默然
过去的人缺少爱情,但向往爱情。
中国传统的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未谋面、互不了解的两个人只要拜堂成亲,就要睡在一起,过一辈子。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在过去就是这样。
传统的婚姻对女性的束缚是很大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不可事二夫。男人可以休妻,女人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因为被休在过去是很不光彩的,所以即使不满意,多数女人也只能选择委屈求全,忍受一辈子。
这种不自由的婚姻,延续了千年。也许有的人可以先结婚后恋爱,但多数婚姻应该是不那么幸福的,所以人们向往自由的恋爱,向往美丽的爱情。
看看流传至今的那些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焦仲卿与刘兰芝、董永与七仙女、张生与崔莺莺,都是自由恋爱的,可见古代的人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恋爱,跟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些传说故事的结局多数是很凄惨的,表达了人们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控诉,但又无力挑战和改变这种落后的婚姻制度。他们只能把自己对爱情的深深向往,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之中, 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现在的人有了婚姻的自由,却不见得都能够收获爱情。
新中国之后,婚姻可以自主了,人们可以自由恋爱了,只能一夫一妻了。婚姻有了以爱情为基础的条件,但是不一定就可以收获爱情。人们的婚姻观还是影响着爱情观,导致不同年代有了不同的择偶标准。
20世纪50年代,城乡差别拉大,工人阶级地位高,所以就有了“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的说法。
20世纪60年代,唯成分论普遍扎根,贫下中农大受欢迎,甚至有了“结婚不谈爱和情,阶级成分要划清”的说法。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无奈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全民学习解放军,军人地位提高,成为择偶首选。于是,当时就有了“有女嫁给解放军,自己幸福很光荣”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高考恢复,知识分子摆脱了臭老九的地位,大学生成为了择偶的首选。琼瑶的小说使人对爱情有了很高的期望,而“万元户”的出现也触动了人们对物质的敏感神经。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富起来了,但贫富差距拉大,择偶标准出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功利主义最终战胜了理想主义,许多爱情败给了金钱与物质。
新世纪以来,知识女性大量涌现,其就业能力和经济实力不弱于男性,使女性的地位在事实上真正得到了提高。她们不再需要从属或依附于男性生存,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选择了。她们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也更有可能获得纯粹的爱情。
然而,时至今日,爱情依然是稀有品,甚至是易碎品。
物质短缺的时代,家家都穷,经济条件没有太大的差距,那个时代的爱情或者说是婚姻(当时的婚姻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也可能只是迫于时代或形势的一种对自身发展相对有利的选择),只要两人愿意,基本上不讲什么物质条件。
现在的时代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贫富的两极分化,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方面的差距。生活成本也是节节攀升,即使女方不收取彩礼,你也必须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和孩子教育高昂的成本,还有万一家人病了治病的费用。所以,浪漫的爱情有时不得不败给了物质和金钱,走向婚姻的两个人不一定就有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你很难评价,这样的结合到底对不对。因为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现实情况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过去的人讲究“郎才女貌”,现在的人讲究“男财女貌”。男人要高富帅,关键是要富;女人要白富美,重点是要美。男人更重视视觉上的美感,而女人则更追求物质上的安全感。
时代不同了,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成熟。也许那种不讲究任何条件的爱情不一定真实,但过于功利的爱情更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用心呵护。如果只看重相貌,不看重内心,这种爱情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因为相貌是外在的,根本经不起岁月的变迁。如果只看重金钱,不看重感情,这种结合也是悲哀的。虽然你衣食无忧,但如果缺少感情的交流,即使在两个人的围城里,依然是孤独而寂寞的。
面对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恐怕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不能简单地说翁帆爱杨振宁就是为了名,也不能简单地说奶茶妹妹爱刘强东就是为了钱。爱情本来就有不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不是当事人,所以不理解,怎能简单地说别人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呢?
爱情这件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幸福,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说?
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