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来自天南地北
他们有着不同的长相
不同的信仰
不同的种族
在东方
这个被称为“刺桐”的地方
聚在了一起
作为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曾经的泉州,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着各族的游子。当他们走下船舶,踩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时,除了疲惫的躯壳,他们的信仰以及迫切需要被慰藉的灵魂,也一起飘落在了这片土地上。
看TA们
妈祖,是海上守护神,在中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后宫极具闽地特色的正门作为一个由真人真事的行善积德而得道的女神,妈祖的神性转化,是最为真实的一部修仙故事。
妈祖俗名林默娘。
这一姓氏源自两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中的林姓。而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驻,带来了相对先进的医疗以及文化知识,因此对于原先百越地区的巨大冲击,为其神格化提供了可能。
因为我认为,高新的科技,对于落后的族群而言,几乎等同于魔法。
试想一下,原先能够要人命的感冒,在外来者一贴药就起死回生的情景下,这本就无异于神迹。
天后宫正门的屏风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林默娘“里中巫”的巫女身份,为其神格化提供了便利。能够占卜天气,预知福祸的巫女,为沿海靠海而生的渔民们,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
天后宫放生池中晒太阳的乌龟当然,妈祖是如何成神的,已经不可考。
可是从有宋一朝以来,就一直被历代帝王所褒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随着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大兴,一个强大有力的海上保护神,成为民间信仰之所需。
而妈祖,正好成为这样一个称职的女神。以至于通过历朝历代地不断褒封,最终上升到了国家祭祀的层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妈祖成为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闽地,最为重要的民间信仰。
泉州妈祖宫前的小介绍
到了后来,妈祖信仰对于“寻根”以及“不忘本”的意义,根植在了诸多海外华人的心中,甚至很多时候,都大于了信仰本身的意义。
天后宫一隅以至于当我看见一群满头华发的,操着乡音的新加坡老人,虔诚地在天后宫内祭拜之时,不禁为之动容。
看着他们满足的面容和带着笑意的眼角,我想,他们祭拜的,也许除了那守卫海上的神祇,应该还有自己归乡后的那一份安心吧。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在唐开元二十六年,玄宗下令,在全国各州郡,建设或改建一批寺院,均已年号“开元”命名,这便是国内诸多以“开元”为名的由来。
泉州开元寺虽始建于唐朝,但目前的主体结构均源于明清时期。历经多代修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开元寺东西各有一塔,和主殿成品字形结构,称为“东西二塔”。东塔为“镇国塔”,西塔为“仁寿塔”。
镇国塔-仿木结构石塔其实,在塔被设计和建造之初,是非常典型的,用来存放逝去僧人舍利和遗骸的佛教建筑。
塔脱胎于印度的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
塔通过上小下大的造型,象征了佛家打坐之时的姿势;而层层逐节变小的塔身则象征这人盘坐时的脊柱。
直到公元十四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之时,塔才开始逐渐世俗化。
而在中国的世俗化运用,就是风水,意为祈福与镇压。
作为形象代言人,托塔天王李靖,勤勤恳恳地在玉帝身前站了千年。而西湖边的白娘子,却在雷峰塔下哀怨了千年。
开元寺麒麟壁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寺,是近海四大清真寺之一,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历四百年。
清净寺正门作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依然吸引着诸多年轻的教众,在礼拜堂虔诚礼拜,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年,思念家乡的阿拉伯人,获得当地准许之后,效仿大马士革清真寺的样子,在泉州兴建清净寺。只是,几经风霜,曾经被效仿的对象如今已不见踪迹,而效仿者却成为为数不多的清真古寺,也是令人唏嘘。
相传,曾经寺内有一座宣礼塔,原为石砌。塔高四十米,在曾经民居普遍低矮的情况下,可谓高耸如云。
白日里,将举行礼拜时,宣礼人爬上塔顶,宣颂真主的伟大,召唤穆斯林一起礼拜;到了夜间,塔顶燃起火焰,为远方的阿拉伯商船指引方向。
秋冬时,满载着丝绸、瓷器、茶以及家书的商船扬帆而去;每逢春夏,装载着香料、药材的船只又带着家中的牵挂来到了泉州。
每逢此时,那些远离家乡的阿拉伯人,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远眺,口中诵读着《古兰经》,祈求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的船队一路平安。
结合泉州当地特色的清真寺飞檐只是,伴随着明朝海禁而来的,还有地震。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场地震使得宣礼塔毁于一旦,就如同阿拉伯人曾经的海上贸易一般,消失在了湛蓝的大海里。
而那对于家乡的盼望和虔诚的祈祷,也随着文字,化成了落在纸张上的符号。
泉州清净寺
佛、道、伊斯兰等等等等,曾经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在过往的泉州,找到了心的归宿。
他们知道,即使不是家,这里也是当得让他安心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