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刚要上课间操,我接到了王同学妈妈的电话,她来学校给王同学请长假。
王同学已经四周没有来了。第一周因为感冒,第二周因为家里的鱼死了心情不高兴,第三周还没玩够,这一周没有原因就是不来了。他妈妈在家里好说歹说什么方法都用遍了,就是不来。又回归到了最开始的状态。
我也曾经和他聊过,但是她的语气也好心态也好,对学习和学校已经完全死心了,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还是六年级开学我还多方表扬鼓励他,他还能够和我说上几句话的原因。
今天她妈妈正好来给他请假,我没有着急让他签安全协议书,而是先和她聊了聊。我问起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喜欢学校的。
他妈妈回忆了下,说那时候三四岁,他们在青岛打工,因为忙把他送到了一所幼儿园里。有一次因为调皮他被幼儿园的老师狠狠地打了一顿而且被关在了一个小黑屋子里。当时街上的人都听到了他撕心裂肺地呼喊再也不敢了要找妈妈。
那时候就不愿意上学了,不过换了一个幼儿园后也曾经高兴地去上过学。但是从那时候开始几乎对学校对老师就有了恐惧感。我听了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王同学这个样子了。
张文质老师在《教育的使命》中曾经提到著名作家三毛的童年悲惨经历,小学时因为被老师冤枉抄袭画了黑眼圈游行,一下子打击地厌学了。她对世界没有了安全感,经常感到恐惧焦虑,影响了她一辈子,最终在丈夫荷西死后她选择了随他而去。这不仅仅是一个悲情地爱情故事,更是一个教育的悲哀,如果那时候老师认真调查不冤枉三毛抄袭,三毛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悲剧里我们的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我也为王同学感到悲哀,现在的他与那时候被老师的恐吓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与家长的教育有更大的关系。因为他从一年级开始就很出名,父母不讲道理曾经还来学校找过事,那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喝得醉醺醺的,他妈妈曾经在四年的时候把他的班主任老师骂得嚎啕大哭。
其实我一直为王同学感到悲哀,他从小到大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只管他吃喝,不会走进他们的内心,忙于工作,缺少对他的陪伴,所以导致了他不来上学,这还是小事。关键是王同学会带着这样的环境和事件中造成的心情、性格和脾气度过他的一生,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得用什么样的温暖来疗愈他的一生呢?又有谁能够真正有耐心疗愈他呢?这是最可悲的,这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和可悲之处。
这件事情让我对教育孩子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敬畏感。是啊,我们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有自己成长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要求他们遵循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去学习考得好成绩。我们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倾诉。在这样好的关系下我们才是和孩子相互成长相互疗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