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随笔散文
后主无能,千古第一忠臣诸葛亮是否想过取而代之?

后主无能,千古第一忠臣诸葛亮是否想过取而代之?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00:12 被阅读0次

这是当代反思潮兴起后史学家与民间爱好者很喜欢研究的一个问题。

诸葛亮想过谋反吗?面对刘禅的无能,他为何不取而代之?

诸葛亮肯定想过

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之士,一个权倾朝野,先帝托孤的朝廷重臣,一个生前威名,死后极荣的官场老手,怎么可能没考虑过更进一步,代主自立?所谓“算无遗策”,做没做过是一回事,算没算过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刘禅听信谗言,要取他军权呢?诸葛亮如何自处?刘禅是否可控?北伐中刘禅急召他回都城,就是信任开始动摇,如果刘禅失控,是否迎立刘备其他宗亲血脉?如果其他汉室宗亲不能满足他实现北复中原的理想,能否利用手中所掌控的蜀汉军力,一举取而代之?作为一个老谋深算之人,诸葛亮必定在心中做过无数次的推演,才在权力、理想、感情之中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

立场地位利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是想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所谓“论迹不论心”是也。如果不想,则无法在步步维艰的官场中坐稳如此高位。不想,不算,是对丞相智商的污辱。

诸葛亮作为一个丞相,肯定在心中算计过无数种未来的可能的变数。

他以智慧闻名于世,如果在这些设想中,没有篡位自立的选项,那就是被所谓的道德感欺骗而设置了“想都不要想”的屏障——俗称“智障”。

诸葛亮当然不是这种迂腐的智障。

诸葛亮有这个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诸葛亮具备取刘禅而代之的能力,无论是从军事、政治、外交上,他都是蜀汉第一人。

军事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开国章武元年,总人口90万,灭国时总人口94万。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统帅的正规军就达到十万之众。这说明蜀汉的全部青壮兵丁的指挥权全在丞相帐中。诸葛亮要反,蜀汉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制衡。

如今流传的益州派、荆州派互相制衡的说法在历史上没有根据。在诸葛亮治下,蜀汉的丞相府高度集权,全国政务军务均在此处理。

内政

内政方面,天下儒生所向往推崇的帝师身份,在《出师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没有手握天下和皇权任免的实力,怎么敢把皇帝像小儿一样教训?天下儒生只看到刘禅对诸葛亮的尊敬,却没有看到诸葛亮的实力。《出师表》万世传扬,有几个儒生真地敢对帝王开喷?食古不化者,无实力而训帝王,死者多矣。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诸葛亮怎么回答呢——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诸葛亮若想谋反,第一个要主动拉拢的正是李严,怎么会如此口气推拒。这样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其实是无须讨论的。而诸葛亮的回答既不避讳,也不掩藏,堂堂正正,拒之千里。

外交

诸葛亮并没有刻意架空刘禅,但是三国外交,无论是魏、蜀、吴,都很清楚诸葛亮的地位与实力以及国策决定权。所以我们看到现存的吴国、蜀国联盟的誓约之中,甚至东吴这边只记录了诸葛亮的名字,完全无视刘禅的存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

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

诸葛亮要谋反,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占。刘禅甘心尊其为父,小说演义将他写得无能,其实未必。正因为他的这种软弱,让诸葛亮“臣行君权”,没有后顾之忧,也就没有了谋反的必要性。同时在感情上也有掣肘,一场名不正言不顺、又伤害自己的感情和名声,还得不到比当下更高收获的自立为王,对诸葛亮来说,实在是没有意义。

千古名声

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来都是智谋超过常人太多太多。千头万绪,日理万机,无所不算,无所不周。

多算者胜,寡算者败。

诸葛亮要的不是一个皇位,而是千秋万代的民心。

聪明人,知道权利的味道并追逐,而高贵的人,却懂得如何拒绝权利的诱惑。聪明而高贵,是为真英雄。

诸葛亮就是真英雄,不止为自己赚来万世名声,也让我们的历史上总算有这么一出光辉耀眼的刹那,不至于满目疮痍,尽是谋反、叛逆、君臣互害。他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能成全小我,也能成全大我,造福苍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主无能,千古第一忠臣诸葛亮是否想过取而代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wy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