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暑假结束快要开学了,我受邀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她家有一个马上进入小学读一年级的孩子,在聊了一些家常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现了她一个暑假的成果。
她让孩子拿出了一本书,说是书实际上是一本交孩子认字的画册,然后随便翻到其中一页,孩子便一一将画册上有限的几个字读了出来,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字之外,竟然能够做到对答如流。
朋友一脸“看我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我是不知道她是通过什么方法,让孩子只凭借文字的形状而认字的,但我发自真心地对她说了一句:“你成功地让孩子的注意力固定在了那几个字上面。”
朋友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笑,当然我并不是想评价朋友的做法对与否,不过万幸的是孩子在读汉字的时候,至少表情是很开心的。
然而我拿过书来,和孩子一起读书,正好翻到关于颜色的一页,我指着位于右下角的一块绿色,和孩子聊了起来,我们聊到了草坪和他喜欢的足球,聊到了红绿灯和交通规则,聊到了森林和动物……
之后孩子去玩玩具了,我则问朋友觉得刚才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怎么样,她回答说孩子比起跟她学习读汉字,看来更喜欢像这样聊天。然后我们就“对孩子的教育”的话题又聊了起来。
就我个人的教育理念而言,我认为比起孩子学到了什么什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锻炼的“能力”,并且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举例来说,很多孩子都会被古诗,像是《悯农》之类的诗更是张口就来,但我认为这不过是单纯的“记住了”,毕竟孩子的阅历有限,他们根本不明白这首诗想要表达的含义。
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爱惜物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再让他去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否更有感触呢?
由于如何教育孩子是个需要终身研究的课题,所以就我有限的个人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个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家长为低年级的孩子培养语感,仅供参考:
1、聊天法: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聊一聊在他身边发生的趣事,有意识地引导他多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并且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万不可站在批判的角度,只要不触及到原则问题,就应多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2、故事法:在孩子尚且不能独自完成阅读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形成阅读的好习惯,多为他读故事,现阶段推荐以短篇故事为主。并且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留下悬念,让孩子自行想象后续发展;或者是就故事中的情节,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3、日记法:让孩子通过涂鸦周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开始可以只画画,然后让他用口述的方式,讲述绘画的内容,往后可以逐渐转变为用拼音或者用文字写作文。但切不可将周记变为孩子的负担,当孩子失去兴趣时,家长应多鼓励他坚持下去,另外家长的关注和肯定也是让孩子能坚持下去的动力。
无论是什么方法,最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就像努力工作就能获得收入一样,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如果能得到父母的认同与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收入”,教学相长,希望家长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也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