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明】陈实功著《外科正宗》笔记

读【明】陈实功著《外科正宗》笔记

作者: 康乃尔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3:01 被阅读0次

导读:

1. 主要学术成就:

      外治方面,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用扩创引流,或用刀针及腐蚀药清除坏死肌肉。在当时外普遍强调内治淡化外治的风气中,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记述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如鼻息肉摘除术、死骨剔除术、咽部异物剔除术、气管或食管缝合术、截趾术等,以

及下颌关节脱臼手法复位,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瘘等方法,反映出当时较为先进的外科技术,在外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尤其重视脾胃,认为“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强调“治疮全赖脾土”,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保护脾胃,用药物和饮食调治外科疾患。

      书中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附有大量方歌,便于记忆及临床应用。

      记载多种肿瘤的诊治法,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所创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能

减轻恶性肿瘤“失荣”患者的症状,延长存活期。

2. 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外科发展至清代形成三大学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称为正宗派。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治疗上内外并重,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重视刀针、药蚀等法。

      全生派以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称为全生派。创立了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重视疮疡阴阳辨证,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温通为法则,反对滥用刀针,主张“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疗阴证。自创的阳和汤、犀黄丸、醒清丸、小金丹以及阳和解凝膏等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心得派以清代高秉均《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名之为心得派。强调温病与外疡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的一致性,将三焦辨证与外科审证求因相结合,把走黄、内陷与热入营血的治疗结合起来,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方法沿用至今。

痈疽原委论

      凡人处世而无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养生篇曰:毋摇尔精,毋劳尔形,皈心静默,可以长生。此皆远世俗、忘名利、无贪嗔、却疾病,此惟修身保命之士所能,今人岂能及哉!盖谓静则生水,动则生火;又水能生万物,火能克万物,故百病由火而生。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随应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发焉。发

于内者,为风劳、蛊膈、痰喘、内伤;发于外者,成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此皆言其大略也。故成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浅,因

病原禀于阳分中。盖阳气轻清,浮而高起,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诚为不伤筋骨易治之症也。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

原禀于阴分中。盖阴血重浊,性质多沉,故为伤筋蚀骨难治之症也。凡年壮气血胜毒则顺,年老毒胜气血则险。

      五脏者,心、肝、脾、肺四脏皆系于背,惟肾独居于下,虽居于下,其本脏精华、津液、元神尽行灌溉,荣注于上,故四脏之火,皆赖一脏之水以济之,所谓五脏根本皆系于背,即此之意也。凡发痈疽者有不先伤五脏而后发之。况背乃太阳膀胱、督脉所主,太阳者,六经之首领也;督脉者,十二经络之统脉也。所以疮生于背,毒犯于此,况心乃又属君主之位,岂容毒相犯之。凡发于此,故多成危险难治之症,医者不可不慎而察之。

漫肿者,肉肿疮不肿是也;掀肿者,疮肿肉不肿亦是也。此二者,发疮阴阳之大体,辨症顺逆之末节,由此观之,一决而定也。

疮之初起,理当升发;溃脓之病,不可用内消,宜用托药。如不应者,乃毒胜气血,死在旬日。或已发出而不腐溃,根脚坚硬,或软而散大,急投托药,大补脾胃;不应,死在二旬。若已溃而不变红活,亦不生肌收敛,疮口晕大,肿痛不减,胃气不回,急须峻补,不应者,乃脾崩,死在月余。

痈疽治法总论

      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气血者,人之所原禀,老者尚或有余,少者亦有不足,人之命脉,全赖于此。况百病生焉,失此岂能无变,独疮科尤关系不浅。但肿疡时,若无正气冲托,则不能高肿,亦不能焮痛溃脓;再无真阴相滋,则疮口不能收束,色亦不能红活收敛。凡视疮之顶高根活,无论老少,定知气血有余,故知老幼俱可无妨。又宜交会明白,交会者,疮根与好肉交界之处,高低自然分别:明白者,疮形与好形各无混杂,自然分明也。以此观之,了然明白矣。

      高肿起者,忌用攻利之药,以伤元气;平塌漫者,宜投补托之剂,以益其虚。凡疮初发,自然高起者,此疮原属阳症,而内脏原无深毒,亦且毒发于表,便宜托里以速其脓,忌用内消攻伐之药,以伤脾气,脓反难成,多致不能溃敛。又疮初起,不高不赤,平塌漫者,此乃元气本虚,急宜投托里温中健牌之药,务要催托毒气在外,庶无变症矣。

      内热甚者,量加消毒清剂;便秘燥者,必须通利相宜;使脏腑得宣通,俾气血自流利。肿疡时内热口干,脉实烦躁。便秘喜冷者,此为邪毒在里,急与寒凉攻利,宜内疏黄连汤、四顺清凉饮、内消沃雪汤俱可选用。又兼有表症者,防风通圣散去麻黄,或双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务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

      又有元气素虚者,恐不胜前药,以托里消毒散加蜜炒大黄,或兼猪胆套法亦得,通利为度。首尾俱要闭而不结,通而不泄,得脏腑和平,表里透彻,方可便用托里、排脓,内补之药。又如溃疡时,虽有口干便闭,脏腑不和,小水不利等症,此因溃后脓水出多,内亡津液,气血虚耗,不能荣润脏腑所致。其人必脉细面数,口和而干,饮食减少,好饮热汤,此乃虚阳之火为病,非前说有余所比,只宜养气血、滋津液,和脏腑、理脾胃,如此治之,则二便自和,亦无变症,常有误行攻利,多致不救者有矣。

      治当大补,得全收敛之功;切忌寒凉,致取变生之局。凡疮溃脓之后,五脏亏损,气血大虚,外形虽似有余,而内脏真实不足,法当纯补,乃至多生。但见已溃

时,发热恶寒、脓多自汗作痛者,便进十全大补汤;但见虚热少睡,饮食不甘者,便进黄芪人参汤;但见皮寒虚热,咳嗽有痰者,便进托里清中汤;但见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黄短气者,便进人参养荣汤;但见脓多,心烦少食,发躁不睡者,便进圣愈汤;但见脾亏气弱,身凉脉细,大便溏泄者,便进托里温中汤;但见饮食不甘,恶心呕吐者,便进香砂六君子汤;但见脾虚下陷食少,虚热间作者,便进补中益气汤;但见肾虚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便进加减八味丸,仿此选用。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若不务补托,而误用寒凉,谓之真气虚而益虚,邪气实而益实,多至疮毒内陷,脓多臭秽,甚则脉洪大渴,面红气短,此真气虚而死矣。

      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丹溪云: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凡疮既破,脏腑已亏,一毫凉药亦不可用。诚哉是言也。兹说又有不然,且如初病未破时,脉得微沉、缓涩、细数、浮空,外形又兼身凉、自汗、便利、呕吐少食者,疮形又不起发,不焮不痛,无溃无脓,此等症

者,皆缘气血虚弱之故。若执前云未破毒攻脏腑之说,必投凉药攻之,复损元气,患者其生乎?其死乎?予论治病,不论首尾,难拘日数,但见脉症虚弱,便与滋

补,乃可万全。如补不应,未可安然,虚弱甚者,须用参术膏、八仙糕;阳虚自汗、食少者,单人参膏或六子汤加砂仁、木香,甚加附子;泄泻肠鸣,胃虚呕逆者,参苓白术散加豆蔻、山药、木香、柿蒂;脾虚下陷溏泄及肛门坠重者,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萸、五味子,以此选用。又有表实者,身体发热,无汗恶寒;里实者,脉大身热,便燥口干。假如表症急者,先用荆败毒散以解其表;里症急者,先用四顺清凉饮以攻其里;表里相兼者,宜防风通圣散发表攻里。此随其表里先后,皆在活法暂时之用也。于意受补者,自无痰火毒之相杂;不受补者,乃有阴火湿热之兼攻。又谓补而应药者多生,虚而不受补者不治。

医方

      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其患多生面项之间,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予立二方,曾治数人,虽不获全愈,而不夭札速死者,诚缓命药也。

和荣散坚丸

治失荣症坚硬如石,不热不红,渐肿渐大者服。

归身  熟地  茯神  香附  人参 

白术  橘红各二两 

贝母  南星  酸枣仁      远志  柏子仁  丹皮 各一两

龙齿一对煅  无龙齿  鹿角尖二两煅代之    芦荟  角沉各八钱 

朱砂六钱,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患者若改往从新,淡薄甘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则难脱然也。

飞龙阿魏化坚膏

治失荣症及瘿瘤、乳岩、瘰疬、结毒,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红,日久渐大,或疼不疼,但未破者,俱用此贴。

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入熬就,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化开搅和,重汤内顿化,红缎摊贴,半月一换,轻者渐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贴保后无虞矣。

相关文章

  • 读【明】陈实功著《外科正宗》笔记

    导读: 1. 主要学术成就: 外治方面,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用扩创引流,或用刀针及腐蚀药...

  • 《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江苏南通人,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他所撰《外科正宗》虽属医学专著,其中却提到了...

  • 调养脾胃的“八珍糕”+补脾分阴阳

    一.节选自《调养孩子的肺,关键在脾胃!》: 八珍糕,是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创立的,这位中医外科大师陈实功自己就活了八...

  • 雀斑第八十二

    陈实功.《外科正宗》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当以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

  • 明代顽疾,昌国治愈

    1617年,明代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蟮拱头》中最早记载了这样一种疾病,蝼蛄头,俗称鳝拱头。“未破时如...

  • 如何自制健脾去湿的八珍糕丸

    、 八珍糕创于明代,本为御医陈实功的家传秘方,他一生注重脾胃气血的保养,寿命达到80多岁。他在《外科正宗》一书中留...

  • 瘿瘤论第二十三

    《外科正宗》陈实功 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

  • 学习强国|大国名医:陈实功

    陈实功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8-09-25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

  • 《外科正宗》简读

    作者本意:陈实功,明代医家(公元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南通(今江苏)人。幼年即开始学医,对内外诸...

  • 读外科正宗一

    前方诸药,未注炮炙,今开于后,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譬如人食肴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明】陈实功著《外科正宗》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zy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