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星期二,晴
日知录|彼岸究竟能否抵达?
记得小学时写作文,常常用一个句子――“只要努力,我们终会抵达成功的彼岸”。那时候,我们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梦想都会实现。
现在,我们也常常讲彼岸,用来代指那些看似有些遥远的人生梦想。它高于一般具体的目标,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情怀。
那么,我们常常说的彼岸究竟抵达了吗?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今晚饭后,我带着儿子和老妈在小区遛弯儿,想到打个电话问一下老家的老爸。电话接通后,老爸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哥哥和侄子们都外出了。老爸说起他最近在家里种的庄稼,以及村子里的人和事,言语间能够听出几分落寞的感觉。老爸让儿子叫他爷爷,在电话那头使劲地逗儿子,其实才一岁四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跟他互动。老爸逗得乐此不彼,我却能够感受到他一个人的孤独。
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到现在,我都有一个模糊却又很清晰的想法,就是能够陪伴着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让他们贻弄子孙、安享晚年。可现实是,老妈来我这里帮我带孩子,而老爸一方面不愿意来增加我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想帮哥哥家照看下孩子分担一点压力,于是留守老家。父母分隔两地,老爸常常感到孤独,独立生活能力不强。
这一直是我内心的一块不忍触碰之处,不敢面对自己,因为想法没有实现。其实,这样的目标或想法又岂止一个,此时此刻我就有一个理想中的彼岸,它关于事业、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自由、关于人生……关于一切。
或许受制于小时候的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我可能是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表面上看,我似乎永远对现状不知足,但本质上是我对过往的困难太执着了,骨子里怕失去,怕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于是哪怕一个新目标刚刚实现,本还应该沉浸在喜悦之中,就已经进入了忧心忡忡。
姑且不说我的行动上是否跟上,但单就思想层面来说,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念着我如何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如何能够改变当下的生活,我如何去解决摆在面前的一个个问题。逛街时、遛弯时、陪孩子时、吃饭时、开车时、与朋友欢聚时,这样的想法无时不在、一刻不停。
我常常问自己,你这不是选择自己折磨自己吗?好朋友笑说,你都“五子登科”了,是人生赢家,不好好享受生活,瞎想些什么呢?
其实,他们不懂我。有些时候,我问我自己,其实我也不懂我。
在我心中,有一个彼岸,它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和目标。相信通过努力,这些具体的目标都会实现。但我想,我的彼岸可能永远也无法抵达,因为这个“彼岸”永远会有新的期许,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就是需求不断地迭代升级。
我被“彼岸”折磨着内心,当然,时刻念念不忘也让我确实在不断进步,但这样的我应该是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的,感受不到幸福,恰恰又背离了生命的本质。
未来的我,要努力做一个不困于过去、不惑于现在、不怯于将来的人。
既要活在当下,实实在在感受自己的幸福;也要活在未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至于彼岸,它真的本身就是一个愿景,接纳自己还没有做到的,积极去做那些自己能够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