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读书的意义不胜枚举,我喜欢读书,在读书的众多意义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读书让我邂逅了许多气味相投的朋友。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有了自己独特的秉性和喜好,这种秉性和喜好,可能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发生范围和程度的变化,但性质和根本一般不会改变。
年少时就喜欢音乐和文字,多少年过去了,这两样东西始终伴随着自己。哪怕是谋生之用的法律,归根结底也是文字性的工作,而且更追求严谨,文字艺术和逻辑美感。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巧合,相反,我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与生俱来的秉性的作用的结果。
小学到初中的过度阶段,我第一次被书籍深深地吸引,说废寝忘食,也一点都不夸张。那时候,书店里有很多种类的书,莫名地,我把目光锁定在了文学名著上。
两卷本的《飘》、《骆驼祥子》、《忏悔录》、《名人传》、《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雾都孤儿》,还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等等。
从那一刻开始,我初偿文学的味道,就像一个人永远无法忘记初恋一样,文学阅读在我的阅读生涯中占据了绝对核心的地位,时至今日,仍未改变。
记得李玫瑾在有一期关于失恋的《圆桌派》中讲到,恋爱和结婚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结婚是和一个人,而恋爱是和一类人。也就是说,恋爱的对象其实是某一类(而不是某一个)你喜欢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所以,完全不用为了一次失恋而丧失对爱情的信心。
如果你喜欢高山,错过了泰山,你还可以去华山。如果你喜欢大海,错过了大西洋,你还可以去太平洋。
我觉得,读书也像是在谈恋爱。如果被一本书所吸引,那么,与这本书具有相同特点的书,也一定会得到自己的青睐。
如果我喜欢一个作家,他在自己的书中讲到他喜欢的作家,那我大概率会顺着他指的方向去接触这些作家,事实证明,确实是同样的气质和风格。
民国一派的国学大师,文坛泰斗和散文大家,最喜欢梁实秋、林语堂和余光中。那种地地道道的中文读来实在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林语堂因为太喜欢苏轼,写了《苏轼传》。余光中在《翻译乃大道》中推荐了思果的两本经典翻译著作《翻译研究》和《翻译新究》,于是买来欣赏,果然不失所望。
也因此,知道了思果,知道了文从胡话起,并发明了自己的印象主义写作法。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看似是无意识的选择,其实,都是被一种相同的气质所吸引,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说,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成就了此刻的自己。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并最终成为我们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具有相同爱好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相同的爱好让我们看起来像是一类人,甚至,可能是另一个自己。而又有谁不愿意与自己对话呢,或者说愿意跟自己过不去呢?
了解一个人,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就知道了。
2020/03/31 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