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暴风雨的高加林在封闭了将一个月后,终于又重见阳光。
父母亲的操劳让他意识到,必须重新振作,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心理上的报复情绪让他下定决心,要比高明楼更强;远在新疆当官的叔父,让他对前途又重新燃起希望。另外,在玉米地里“偶遇"的刘巧珍也如同一缕阳光,即将温暖他受伤的心。
庆幸他在短暂的迷失后,终于找到生活的方向。于是,他终于承认自己成为农民,并开始为这个身份付出努力。生活中的我们,在遇到挫折后,也应及时振作。沉迷于失败或不幸中,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幸。另外,应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接受并为之做出努力。新一代的青年不是因“人活低了,而按低走”,而是应“就算活得低,也要努力往高走”。
面对打压、欺辱自己的人,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高加林的观念里,应当在他能立身的领域与之一较高低。他是倔强、上进、有斗志的知识分子,于是,他离开高家村的决心更加强烈。且不去评价这样的动机正不正确,但在那时确实是让他重振旗鼓的强大动力。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想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的母亲。我善良的母亲,以前也曾面对过别人的“欺压”(小时候看来是“欺压”,其实现在想来不过是妇人家的小肚鸡肠)。我隐忍的母亲那时基本都是默默听着并消化掉。庆幸,我虽不尖锐,但我也不似她那般隐忍。我其实暗自把那些不好听的话语转化成了努力向上生活的动力。因为,我也想让母亲变得比某些妇人更强大——物质上、精神上的强大。
庆幸,适度的”自我强大型”的报复心理,于我,感觉基本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不过其实最佳的应对方式,还是调整好自己成长的节奏,勿因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乱于心、困于情。修炼强大的内心和宠辱不惊的态度才是王道。
回到文中,在这一章,作者非常巧妙地埋藏了许多伏笔,马栓去刘巧珍家求亲后和高加林的对话,颇有意思。原来,厉害的作家在每一个情节中都铺满了通往结局的暗线。庆幸我读了第二遍,才得以多了发现文中处处伏笔的欣喜。
接下来,高加林要上县城卖白膜了,不知道个性比较强的他能否顺利卖出白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