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看场电影
笔记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

笔记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

作者: 霁溪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23:39 被阅读0次

    第一期主题为 “初心”。最初看到这个主题时,其实心里硌了一下。想起来高一时被说烂了的 “不忘初心”,听多了,自然厌烦。当时信誓旦旦地觉得这一句话往往是空谈:如果一辈子都在向自己的梦想进发,怎么可能忘了自己的初心?所以当时断然下结论,用 “不忘初心” 这句话来感动自己的人必定是已然与初心背道而驰了。当初,意气用事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连茅庐尚未出过,不曾见过世上的诱惑、困难、挣扎,自然以为自己能够一辈子不受外界困扰地向初心进发。现在的自己,经历过凌晨两点钟写不出文书的绝望,感受过因为金钱而放弃梦想;恰巧站在选择的关口上——大一选研讨课还是写作课?读工学院还是医学院?做科研、进入企业、还是做公共卫生?——而我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做出答案的方法论。我想知道走过这条路的人是如何确定初心的、如何坚持原有的信念的。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帮助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他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对于实验物理学最初只是有一种 “朦朦胧胧的梦想”。朦胧第一次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之过程宛若破茧成蝶。坐在马桶上补觉(谢谢,我学到了!)、摆钉子的挑战、受尽心灵折磨的博士生涯,只有他完完全全地努力过了、终于守到满意的数据突破的时候,他才忽然感觉到自己在实验物理学方向的使命。我在想,如果他没有学习物理,而是学习了其他的学科,是否也会取得相同的成就呢?虽然天分在很多领域都是需要的,但是最近我愈发体会到,可能每一个人的未来并非 “单解”;更多情况下,应当是有很多种可能。很多条路都行得通——只要能够付出足够的热情与努力。“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使我不能够进入医学院,如果一一践行了《大学》中讲到的要求,也许也会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吧。

    贾平凹先生对于自己文学根据地的选择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初心之所以能够一直驱动我们向前,是因为在选择初心的时候,我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贾老师的一生都在秦岭度过,在那里见到的人和事对他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他有这样的价值观,所以他最顺手、最能够发掘自己天赋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作致敬自己的故土。如果薛教授带给我们的是勤奋的重要性,贾老师则让我们了解该如何 “不与自己较劲”:审视自己的人生,将所有的勤奋放置在同一个目标上,不在意其他的旁枝末节。他将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谨慎、沉默寡言的人,可能出于这个原因吧。

    我很感激董卿老师能够在 “初心” 这一期选择姚明作为嘉宾。如果说徐卓让我们见到了一个因为家族的使命而一腔孤勇奋力拼搏的女性,姚明则让我们看到一个走过了人生巅峰的人如何继续在新的领域发光发热。他讲,光荣感是属于胜利者的,那如果你失败了呢?我想,姚明在内心中对自己受伤退役定义为某种程度的失败。但是他最后说,人生的意义可能是 “认同感” ——我将其理解为自己所作所为的正面影响力。当他不能继续以篮球运动员的方式给大家以力量的时候,他还能够管理球队、引领全社会的篮球运动风尚。当时代改变了之后,我们不应当固步自封、扼腕逝去的光辉,而是继续忠于自己的初心——在姚明的例子上,就是通过体育运动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然后调整自己,或许换一条道路,但是初心不改。初心可能不仅限于某个职业、某种愿望;更广泛的定义可能是一种人生状态。这一点,我之前没有想到过。

    《朗读者》第二季真的很不一样。坦白来讲,我看第一季的时候会有些不安感。我不习惯看到有人在荧屏上流泪,特别是摄像很多时候喜欢逮住流泪的嘉宾使劲拍摄特写镜头;它会给我一种消费嘉宾情感的不安。但是 “初心” 这一期,我看得很舒服。董卿老师真是有魔力了,她制作的节目能够全程抓住我的心,没有一秒的懈怠。情到极致的时候,真的会不由自主地鼓掌。第一期的节目回答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于是将整理出的解答记录在此,以便日后再回头来看。

    节目都看到第二季了,我还是在思考 “朗读” 在整个节目中的意义。看完姚明朗读《真实的高贵》,忽然有了一个答案。很多时候,我能看出来嘉宾有很多话藏在肚子里、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讲出来。而那些没能见光的话语,都包括在了朗读的文本中。朗读的意义在于讲出那些嘉宾们没有机会说出来的话,用一种缓慢的方式打磨着我们的耳朵,让它在脑子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消化的时间多一些。

    亲爱的董卿老师,谢谢你,将小朗带给我们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m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