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方式模型:见闻——想法——感受——行为
我们针对事情(见闻),产生了想法(1000个人有1000种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通过行为表达。在这个模式链中,我们能改变只有一个环节,那就是想法。构思不同的想法,就能改变我们的行为。
举个例子:
见闻:爸爸说我走路姿势不好看
想法1:爸爸在挑刺找茬
感受1:故意让我不开心
行为1:生气,反唇相讥,“你走路更难看”
见闻:爸爸说我走路姿势不好看
想法2:爸爸想让我姿态更优美
感受2:我发现了自己可以提升改进的地方
行为2:接受,学习如何走路更优雅,“比赛谁走路好看吧,我来学学”
在这个行为方式模式中,我们的想法是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形成的直觉反应,就像一个内置条件反射模式。我们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想法,直觉地在情绪下做出我们认为很正常的反应沉默或暴力。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情绪,就是情绪控制我们。
那我们怎么控制情绪呢?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我们常用三种想法,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2)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3)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如果我们开始有这三种想法,那就要暂停一下,重新构筑我们的想法。
(1)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问题的参与者。
(2)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原因,关注对方的行为目的
(3)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小结——控制想法
如果强烈情绪让你在对话中陷入沉默或暴力,
1、试试从行为-情绪-想法-见闻进行倒推,发现自己想法。
2、调整想法四问: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责任是什么?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举例
看完奥运会的艺术体操后,我穿着短裤出门散步,老公对小孩说:看看你妈的腿……
他没有接下去继续说,但是我已经开始反击:你想说什么?就知道评价这个那个?你知道提供情绪价值吗?
行为:语言暴力攻击
情绪:生气状态
想法:在对比奥运会艺术体操的美腿后,他不认同我的身材
见闻:他评价我的身材
——我这个想法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他没有说完,我也没有了解到他说这个的真正目的。当时我处于一种不安全的情绪氛围中,本质上我很在乎他的看法,而不是他这个人。他的语气让我立马处于攻击状态。甚至直觉反应他不会说什么好话,沉默+暴力的双重模式下,让我选择了反击。这样的反击,让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在往前推,在看比赛时,我问他要不要喝柠檬茶,他嫌我影响他看比赛,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我。他的拒绝让我产生不受尊重的想法,情绪处于尴尬和伤心状态,行为处于沉默不想理他的模式。这份压抑的情绪没有当场爆发,但是在散步的对话中,像火药桶一样爆炸。
重新调整我被拒绝时的想法四问: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责任是什么?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需求,渴望得到夸奖。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让我专心看比赛。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想让他夸我柠檬茶做得好。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在不比赛的时间,告诉他这个柠檬茶很好喝因为他柠檬买的好,问他要不要尝尝?或者直接求夸,我这个柠檬茶做得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