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人们奉行着“截止日期”的工作信条,且工作且拖延,不得不承认,截止日期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截止日期也许很多公司都已经停止运转了。
如此高比例的拖延人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出,拖延是一种习惯,想要找到对抗拖延的方法,就要先了解习惯的组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5371/40ab75f7c868c6d4.jpg)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和信念。
1、 信号:
是指你准备专注做一件事时,偷懒信号就会打开,这个信号可能是个电话,可以是去洗手间或查信息。信号就是“出窍状态”的触发点。
比如,你想去收拾房间,却被手机推送的抖音信息吸引,抖音信息只是一个拖懒信号,关键看你如何反应。
2、反应程序
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
比如,刚想收拾房间的你,被手机抖音吸引,一刷就是半小时,这种情况就是习惯性接收信号的反应。
3、奖励机制
习惯的形成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到愉悦,愉悦是对大脑的奖励,把注意力集中到心情愉悦的事情上,暂时告别不愉快的事,这种奖励促进了习惯继续和发展。
比如,你早上懒在床上看手机,不想起床。躺在床上看手机是愉悦的,越愉悦越不想起床,因而形成懒床看手机的拖延习惯。
4、信念
想要改变习惯,就去改变你内心深处对它的信念。强迫大脑去控制或阻碍不良习惯。
改掉懒床的习惯,先要改变想法,再懒床也要起床,不如试着早起10分钟,让时间充裕起来,告别紧张的早晨。
作者在书中讲了习惯的四个组成部分,同样针对拖延习惯给出了四个解决方法。
1、克服干扰,远离信号源
信号干扰会造成我们无意识的浪费时间,原计划0.5小时完成的工作,会在不知不觉间拖延至2小时。期间的信号干扰浪费了1.5小时,只有远离信息源才能杜绝干扰。
比如,工作中常常要有数据汇总,本来1小时可以完工,期间在查找资料时被其它内容吸引,等你把思路拉回到专注状态时,时间已经跑掉了10多分钟,不知不觉间拖延问题就在不经意的习惯上发生了。
如果在工作开始就从内心提示,要专注不分心,查找资料只看需要的内容,忽略其它信息,就可以远离干扰的信号源,拒绝拖延。
2、培养新习惯
培养新习惯的关键在于制订计划。
可以把任务进行重新分解,让它看起来没有那么多或者那么难,从感观上减少畏难情绪,让完成的第一步从胜利开始。
每到年底工作量会激增,大家就开始发牢骚,交报表也不积极,总是一拖再拖,如果把这些工作按照需要上交的时间和部门顺序分解,就会降低难度,对抗拖延。
3、自我奖励
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要有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期待这个新奖励时,转变才能发生。
在读书营读书,每天会写读书笔记,老师的点评对我就是一个奖励,收到老师从专业角度的点评,会促使我在下次笔记中继续发挥或是加以改正。奖励带给我的愉悦感,促使我坚持每天写读书笔记。
4、内在的信念,有助于改掉拖延的习惯
内在的信念决定你的行动,自我激励让你不自觉地寻找解决方法。
多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建立鼓舞人心的信念,让氛围帮你坚定信心。
比如,在微信群中看到有人发布信息,坚持日更100天,请大家监督。接着他会每天在群里发布日更内容,外在的力量让他不去找任何理由拖延或断更,坚持过后就会形成习惯,把第一天的日更和最后一天的日更单独对比,自己的进步就会显而易见。
坚持写作的习惯也就此养成,拖延写作也不复存在。
作者在书中,分别列举了拖延习惯的四个部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和信念,针对这四个部分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远离干扰信号源、培养新习惯、自我奖励和内在信念,同时启用“心理对照”的自我激励法,把美好愿景和现实平庸做对比,唤起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让我们一起拒绝拖延,你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