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曼陀罗花(原创文学)
武汉一中 高尊平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
予尝试之,饮至半酣,便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八月末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
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
“父亲,不可造次!”次子李建元见父亲端起酒杯欲饮,赶紧伸手阻止。长子李建中也劝父亲小心为妙。
公元1568年秋天,河南省光山县孔庙一间厢房中,一张吃饭的柏木方桌上面摆一壶酒,放一个瓷杯,还备有一小瓶解药,用红布封口。李时珍这年50岁。
酒杯中盛满用曼陀罗花泡制的药酒,这药酒多半有毒。
李时珍徐徐放下酒杯,试图说服两个儿子:“曼陀罗花闻名久矣,相传东汉末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其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可惜药方失传。今人甚至连曼陀罗花长什么样都一概不知。我们先后到访过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天下名山,行程万里,访采四方,遍尝百草,却一直和此花无缘。我们沿途询问,凡樵夫、渔夫、矿工、铃医、药农、花农、菜农、道士、僧侣、学者及贩夫走卒,没有不请教的,虽态度虔诚,收集了许多偏方,了解过众多药物的疗效,——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为编修本草积累了大量素材——可曼陀罗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如今,好不容易在这里发现了这种花,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怎能错过这个机会呢?”
“父亲对药物一往情深,视同赤子,世人共知。何况曼陀罗乃奇方妙药,父亲几十年来心心念念。可为一剂方药搭上性命,殊为不值!”长子建中道出疑虑。
“昔者神农尝百草,以身试药,世所同钦。今天我怎可吝惜性命,将到手的妙药弃之不顾呢?”李时珍说罢,手又伸向酒杯。
这次是长子伸手阻拦:“还是让我来吧!我年青,身体又结实,抗得住!”李建中看着父亲短小单薄的身子,怜惜地说。
李时珍怜爱地看长子一眼。长子考中举人后在河南省光山县做了教谕,虽官职低,可毕竟改变了李家世代行医的格局,也让李家扬眉吐气了一回,也了却了自己三赴乡试皆不中的遗憾。如今又在建中居住的孔庙园圃中发现了曼陀罗花,自己心中甚慰。说来还是参观茅山道观的经历促成了这次发现。原来茅山道观中有陀罗仙君,手持一枝白花,据说就是曼陀罗花。而这白花和园中的喇叭形五裂的白花极为相似,但要最终确认就必须亲自品尝,和传说比对。
李时珍有些欣慰,更表现出决绝:“还是我来,我这把老骨头也活够了,还怕死吗?”
“还是让我来吧!”李建元大义凛然,“父亲要完成编修本草的大计,任重道远,兄长身系全家人光耀门楣的期望,不可稍有闪失,只有我最合适!”
李建元端起了酒杯。
“等等!”建中想起了什么,一手抓紧酒杯。
“我们可以先找只猫试试!”建中提议说。
“猫试不能代替人试,何必多此一举!”李时珍果断地说,“不是已经准备了解药吗?”
李时珍再次端起酒杯。
兄弟二人见不能阻止父亲,只能凝神望着父亲的一举一动。
“好香!”李时珍抿了一口,赞叹说。
“哎呀,舌头有些麻!”李时珍喝下一大口。
“头有点昏!”再喝一大口。
“哎呀,父亲倒在地上了!快递解药!”
李建元抬起父亲的头,接过解药,建中掰开父亲的嘴巴,建元为父亲滴了几滴解药。
父亲缓缓醒过来。
父亲将酒杯递给建元,你也试试!
建元一气连饮三口。
“快笑呀,建中!”
李建中哈哈大笑,弟弟也跟着大笑,笑得更放肆。
“快跳呀,建中!”
李建中翩翩起舞,弟弟也随着起舞,跳得有些踉跄。
李建元倒在地上,施救后也清醒过来。
李时珍哈哈大笑:“我终于找到了曼陀罗花,我将重新发明麻沸散!失传了1300年的麻沸散又可以为病人造福啦?”
两个儿子也开心地笑了。
李时珍在手札上郑重添上一味药,并在曼陀罗花下写出几行字: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
予尝试之,饮至半酣,便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次子李建元则对照园中的实物,画出图样。
园中,曼陀罗花开得肆意,香气扑鼻。
这花一直芬芳到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