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丽烨
最近一直和读书会的小伙伴们读----《理解孩子的语言》,其实没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概念里总觉得孩子比成年人要简单,也应该比成年人更容易懂。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懂孩子。所以,每当孩子有情绪,或者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就会用自己的“我以为”模式来判断。大多数时候就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觉得孩子矫情,不识哄等。其实,是因为我们就没有读懂孩子,问题的解决也根本就不在点上,经常南辕北辙。在读过《理解孩子的语言》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以后,我也表示自己真的长知识了,并且通过几次和齐小妞解决问题我觉得自己不仅是长知识了,还长本事了。记录一下今天的小事件。
时间:2019年4月25日 下午放学回家
事件:今天休息,在家里给齐小妞准备了一些小“惊喜”。因为齐小妞平时就比较喜欢给别人送礼物,也比较注重仪式感。我把做好的惊喜放到了她的学习桌上,脑海里还飘过了她看到时的开心情景。放学回家,齐小妞看到学习桌,就大喊:“谁把我的桌子弄乱的,我昨天好不容易收拾好的,今天本来打算再擦擦的……”我听到以后走过去,告诉她这是我给她准备的惊喜。然后她不吭声,自己坐在那里。于是我对她说:“宝贝,你看上去好像不高兴。”她说:“你送我惊喜不可以放到房间里吗?”其实我也觉得挺莫名其妙的,要是以前我肯定就生气了,我好心制造惊喜,希望她喜欢,现在却是是这结果。但今天我真的没生气,我脑子里出现了书里提到的问题“她经历了什么?”,也许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于是,我对她说:“对不起,下一次我就知道了,你希望我把准备好的惊喜放到你的房间。”她可能也觉得奇怪,妈妈怎么没有向以前那样生气呢。她就开始念叨“不开心,全都是不开心的。”我知道,真正让她不开心的应该不是这件事情。于是我就顺着她的话说:“恩,你很不开心。除了这件事情以外还有一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愿意告诉我吗?”她依然很生气的说:“我就是不说。”我拍拍她的肩膀说:“恩,你现在不想说。等你想说的时候可以随时叫我,我愿意倾听。”她立马说:“我永远都不会说的。”不过没过多久,就听她开始念叨“***同学,我不想出去玩,她非要让我去玩。”我轻轻的给她一个回应:“恩,***同学非要让你去玩,你不开心。”然后她继续说:“我不喜欢小学里的画画老师,什么都不教,天天训人。他要求我们讲礼貌,她自己还说“滚出去”,哼……”我继续回应:“简直太生气了!”然后我就用手在她胸前准备帮她顺顺,结果她扑哧一下笑了出来。再接下来,她就完全从刚才的不开心的情绪里跳了出来。可以说我们压根就没有在一开始爆发不开心的“学习桌”事件上,而是找出了一堆她在学校里的不开心,好好的倾听了,共情了,孩子也就被疗愈了。
事情不算复杂,相信家里有孩子的家庭一定经常能碰到。但这是我们耗时最短的一次,而且全程我没有生气。以前我是带着去和孩子解决问题的心,最终因为不理解孩子情绪,没有找到对的排气口,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理解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孩子很容易把各种事件、情绪混合在一起。就像一团乱麻一样,需要我们有耐心,一点点的,一条条的梳理清楚。
孩子和成人一样,会有烦恼,也会愤怒。我们不能在“我以为”的错误定论里错误的评判孩子感受和行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属于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且她的情绪和情感没有对错好坏,是需要被尊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