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生活哲理》有两篇文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是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植物来表达某一种思想情感。
后者的阅读提示当中有一个问题:“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因为单纯的串讲似乎没有什么意思,我想着改变一下上课的形式,于是就把这道题目当作业布置了下去。
当然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收上来一看果然如此。很多同学只是看到了局部的修辞手法。
不过,还是有一些让人惊艳的回答的。
顾欣雨同学的回答说,《紫藤萝瀑布》是从四个方面来写花的1视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2嗅觉: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3听觉:“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和4形态(情态):“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点评——这里的三个方面4个方面其实是三个方面,第4个部分所谓的形态(换成情态,更加准确)其实还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从描写的角度来开展分析,还是有整体的眼光的。
王淑雅同学的回答也有些精彩,她指出两篇文章相同的地方都是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其次在结构上先是写植物所经受的挫折,然后是描写绽放的盛情表达的主题都是一种对于一种乐观、旺盛、顽强的生命的赞美。
不同的是《紫藤萝瀑布》着重写紫藤萝,然后引出作者的经历,而《一棵小桃树》是以我的视角来写小桃树。
点评——王淑雅同学也看到了整体,而且发现了相同之处。不足的是不同之处,写得不够详细、清楚。
邰永超同学思维导图周冠任同学的回答也有妙处。
相同之处都有象征意义(这是对的,但是要指出象征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希望是什么也要说清楚)。
不同之处,第17课直抒胸臆(这里的直抒胸臆就是议论吧),将人和花作对比(应该是先前的花和眼前的花作对比),写出了作者的希望和乐观。第18课主要描写风雨中的花苞,将花苞比作指示灯,表达出作者的希望。(这里分析了比喻的含义)
邰永超同学的作业有一个亮点。赵志康同学的思维导图
他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结尾。
《紫藤萝瀑布》是这么结尾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邰永超同学的分析是——首尾呼应、照应上文。(这里是在篇章上,形成了一种首尾的圆融。)
《一棵小桃树》的结尾“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邰永超同学的分析是——总结全文。(其实,这里也是和上文形成照应。并且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小桃树象征的是我的梦想,表达了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信念。)
潘新晓同学的作业侧重佳句整理,也有一些亮点。
首先,从修辞手法上面,比喻、拟人等等的修辞手法,来品味两篇文章的妙处。
其次,不同之处。“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么深这么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潘新晓同学的点评是,“物我交融的写法,与上文形成了对比,历经磨难的紫藤萝花又获生机,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的新生。”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子,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支,而上进,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欲扬先抑,前文写小桃树“弱小”“命薄”,后文写它还保留一个欲绽的花苞,再一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结果的是一种追求和美好的理想,也暗含“我”百折不挠的追求人生的幸福的美好的理想。
批阅作业之余,我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和探索。这一次的问题暴露出了应试教学的问题——不断地提问、做题,而不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这样学生往往就被剥夺了思考的机会,或者学生的思考的起点就有一点低和浅了——是针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针对作品的思考,是局限在老师思考中的思考,而不是超越老师思考的思考。
问一个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更加复杂的框架来多角度思考,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而教师在其中要做的是不断地启发、鼓励和展示。古语云:“引而不发,跃如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