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一种遇见:遇见学生,遇见自己,遇见美好;
教育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成长:见自己,见众生,见世界;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回归: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教育是一种情怀:仰望星空不忘初心;
教育是一种陪伴:上善若水,以爱为怀;
教育是一种坚持,静心耕耘,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种温度,唤醒点燃,温和坚定。
二、你爱你的学生吗?百分百。
你感受到你的老师爱你吗?百分之十。
教育是提升人的尊严的教育,接纳是尊重的前提。用心做教育,用心爱学生,用心做管理。相信向善性,尊重差异。
三、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什么?——触动心灵的教育。
心:爱心、真心、关心、耐心、用心;
心:心理方法、心里能力、心理技巧、心理效应。
思考:
如何触动学生?如何增进沟通?如何提高效果?
四、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超限效应:
1、来源: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含义: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3、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
4、教学中的启发:凡事要适度,避免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如拖堂、作业超限、说教超限、认知超限等。
(古希腊德莫克立特: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5、启示:给学生留白:批评点到为止,表扬不能廉价,教学合理安排。
(二)德西效应
1、来源: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2、含义: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3、应注意的问题:当人们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可以推动人们的学习工作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活动本身已经使人们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予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4、教学中的启发:外部激励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弱化孩子的内部动机,不当的奖励机制把孩子的好奇心变成物质的学习动机。
5、启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专注于内部动机的激发而非外部动机,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有利于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激发与信心的树立。
(三)恒河猴效应
1、来源: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
2、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3、启示:教师总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需要。要注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爱学生。
陶行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