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千钻公会巢湖文海晓书馆
潜规则背后的逻辑——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二十三

潜规则背后的逻辑——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二十三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07:17 被阅读0次

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拚命排斥和贬谪元佑(哲宗年号)旧吏,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入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筵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制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查出戒牒是元佑年间人,立即令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一问又是元佑年间出家的,立即剥下道袍复为百姓。总之,凡涉“元佑”的事,一概排斥。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 一千贯,皆为元佑钱文,该如何处置?”这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是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尖刻的讽刺,据说宋徽宗也为之忍俊不禁。这便是“走后门”的来历。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户”的象形文字是一扇单门,两扇门在一起是门,一扇就是户。以前那种单门,现在有些边远乡村还有。这种门一般是竹子编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门”说的就是这种门。“谁能出不由户”,哪有人能不从门出去呢?人都是从屋门进出,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放着门不走,每天从翻窗户。“何莫由斯道也”可是人怎么就不走这条大道呢?今天说“道路”,其实“道”和“路”是不一样的,“路”是一个“足”一个“各”,所谓“路在脚下”,每个人的路都用自己的脚去走,所以每个人的路是不一样的。“道”是大家都要行的,通向光明的大道。

这句话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譬如一间屋子,正门大开,但屋子里的人都不从正门进出,偏偏要从窗户里往外翻。门口大道上空无一人,人们却从窗户外的小路上跌跌撞撞。和前面几句联系起来读,尤其是“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人不能走正道,只能走歪门邪道,孔子的感叹中既可悲又无奈。

其实,到今天这种情况也没有完全改变,甚至从孔子至今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一事当前规规矩矩按照正规方式去解决总是心里不托底。哪怕是今天,谁都在说“关系”的重要。所谓没有“关系”,寸步难行。有人还总结出一句话:“在中国,关系就是生产力。”中文进入英语词汇的音译词不多,guanxi(关系)是一个,因为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意译词。英文中的“relationship”、“connection”、“contacts”、“networking”等词语与中文中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这些英文词最多只是“人际联系”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户”“道”就是做人的常态、做事的正规程序,但人们对着一马平川的大道却往往心里没底,总是想着这大道上恐怕走不通、有陷阱,不然哪有这等好事,人人都能走得这么顺利?或许这是在丛林中带出来的心理障碍,走在大路上,没有任何遮挡,容易被敌人发现而被攻击。而小道上布满了荆棘,甚至还有个把熟悉的人引路,给人以安全感。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官本位渐渐成为笼罩着社会,权力掌握着资源,都放在大路上人人可得,要官干什么呢?这样两个方面的“默契”互动,更加让“走后门”“潜规则”愈演愈烈。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般意义上的人际联系,通常情况下,如果认识关键、重要的人物,也会更有利于职业升迁或商业成功,但即便没有什么“关系”,也能存活,甚至活得不是太差。现代社会运作主要靠规则来调节和维系,人际联系固然也重要,但不能超越法律、道德和规则。进入现代,我们越来越感到,一个“规则社会”在逐步形成。但这样的过程走的并不那么顺利,很多人眼里,虽然也有法律、有道德、有规则,但这些都没有一个大大的“权”可靠,“权”可以超越法律、腐蚀道德、破坏规则,有权就可以造就法外之“法”、“关系”内的“道德”和潜规则。从一个靠“关系”来调节和维系的社会,慢慢脱离出来,这种惯性和阻力来自于社会的每个人,大到难以想象。

 19世纪英国法律史家梅因曾把西方社会的演变概括为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而契约就是规则。有人说,“规则社会”其实是工业化的产物,而“关系”是农业社会、人情社会的遗产。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化,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社会习俗和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关系”对中国人生活、工作的影响比今天要大得多。衣食住行离不开东找西找。比如,以前人们如果搬家,也需要托“关系”找车,叫朋友帮忙,总觉得这样方便。但在今天,往往会选择专业的搬家公司,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既没有人情的束缚,也没有关系的裹挟,很方便。这样的事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且越是发达地区,这种规则意识越强,通过正常正规渠道办事越顺畅。

但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又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的“关系”文化,就像穿透了柏油路面、水泥广场而蔓生的野草一样,经受住了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在人们的心里顽强地生存着,甚至在这种博弈过程中腐蚀、扭曲、改造了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忠告”之中,“要学会跟领导搞好关系”“要懂得人情世故”“多走动走动”“多给领导办私事”等等,这些“老人言”往往成了关系哲学和潜规则的载体,让这样的文化习俗代际传递。而且一旦出现个别成功案例,便会出现“破窗效应”,放大其作用,让人无法拒绝。使其始终是埋在人们心里的一条“暗门”,正道走不通的时候,总想试试“后门”。而且,这种古老的“哲学”还跟市场经济“媾和”,把市场规则引入进来。以前的“关系”是靠人情来“润滑”,现在很多时候“关系”则要靠金钱来“润滑”,这恐怕也是腐败的一个诱因。

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政治生态的逐渐清明,关系的作用领域在不断缩小,代际传递也在衰弱。大道至简,拉长视线,人生有得有失。走正道、行大道,总不会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潜规则背后的逻辑——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二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b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