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我是一个想写出文学小说的人。我认为有必要学习什么是文学,否则不可能写出文学作品。如果跑步没有方向,我想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终点。学习文学理论,就能知道写作的方向,一点一点提高,写出文学小说。
有时候我们感觉文学没什么,文科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好像没有直接的作用,并且文科生难以就业,总感觉它是无用的学科。也有人感觉理论也没有什么用,不如多写几个字,多写几篇小说来得好。
连理论(文学)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肯定这没用,未免太武断了。
理论是什么呢?
理论就是对现象的抽象分析和概括。传统理论认为是找本质规律,本质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例子:
卡夫卡的《变形记》,被各界人士解读。存在主义者说,卡夫卡看到了人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的文学,将它奉为始祖,还说在卡夫卡身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看到的是,行文中各种灰暗的色调和讥讽的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受;表现主义者看到的是梦幻和直觉;马克思主义者,看到的是工作对人的异化、社会、阶级斗争的本质等等。
理论需要深入思考能力,和分析背后本质的能力。而深入思考的能力需要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知道变形记有这么多解读,回头来,反复思考:作者创作肯定是有想要表达的本意,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多理解,为什么?(反思)
事实上,作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是不一样的。(理论)
有个电影导演,拍了一个电影短片,放给土著人看。放映完,导演看见土著人在讨论一只鸡(读者之意),而导演根本不记得,拍了一只鸡,因为他拍的是大城市(作者之意)。
导演一帧一帧拉片,终于发现,在某一处画面的角落,有一只鸡停留了八帧。如此短暂的画面,肉眼根本不可能察觉,而那些过着原始生活,还没有通电的土著人发现了。(阐释)
同样一部作品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源于读者经验的不同。(理论)本质规律。
反思是理论重要的品德。反思是,经历了一件事,回过头反复思考:这一件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解读?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分析背后本质的能力这需阐释。而文学小说就是用故事和情节,很大量的文字去解释,不可名状,难以表达,很难用少量文字表达的东西。
理论反思的是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常识和理论的的共同点,它们背后都是一整天观念系统。常识源自于经验,理论源自于反思,是经过滤后的常识,理论是被证明的,理论比常识更接近真理。(自己的)常识解决不了经验之外的事物,理论可以。
“母亲无私给孩子付出称为母爱”这句话是常识,因为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母亲无私为子女付出都是母爱。
理论可以看见一些事情本质,理论是知识经验,可以指导行动。比如:知道同样一部作品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源于读者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作品被人曲解,误读的时候,就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理论意义是指导读者行动、建构读者价值观,这一点和文学作品类似。
新式理论认为是阐释,找不到确切的规律,不唯一。通常我们认为严肃文学,不能为了钱写作(理论)。而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为了钱写作的。这是不唯一
理论与阐释
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一个人说麦克和劳拉分手了,因为麦克劈腿了。这不是理论。
一个人说麦克和劳拉分手了,这是因为劳拉喜欢像父亲一样的男人,而麦克做不到,所以分手了(阐释)。这是理论。
理论的定义:
一、理论用分析的话语,对常识的批评。
二、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三、理论是跨学科的
开头的问题(文学的作用)在第四节文学与现实中解答了
想知道更多有关文学知识,点个关注吧!
学习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哔哩哔哩】 https://b23.tv/MMaEMoo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逐步更新)-哔哩哔哩】 https://b23.tv/6VlhiuH
《看不见的文学,如何理论》作者杨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