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家长说:“孩子屡教不改,没救了”,孩子却说:“我太委屈了。”

家长说:“孩子屡教不改,没救了”,孩子却说:“我太委屈了。”

作者: 思源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01:26 被阅读3次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不学习,或者不听话任意妄为时,就会忍不住地狠狠批评。

    “说过多少次了,怎么还做错!”“都告诉你了不要动,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父母们往往认为,训斥能够命令孩子听自己的话。

    一、以下批评的方式,你中招了吗?

    1、发泄式批评

    孩子还不知道自己错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批评了。

    孩子犯错时家长无法控制情绪,就好像一个快爆炸的气球,一开口就把所有地“气”全撒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理语可能是:“啥事呀,我咋的了?”

    2、翻旧账批评

    没有针对性批评,忽略了主要矛盾

    “怎么又把钥匙丢了,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做作业也不认真,上次考试不该错的地方都错了?”

    孩子的心理语可能是:“抓住小鞭子不放,逮着机会就拿成绩说事!”

    3、唠叨式批评

    “快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没有啊?妈妈每天都已经这么辛苦了,就不能让我省点心!”一边唠叨一边帮着孩子收拾东西。

    孩子的心理语可能是:“不就懒个床嘛,至于这么苦大仇深的嘛!”

    每个人都会犯错,家长也会犯错却很少招来批评,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对成年人你进行管教,那孩子在成长期犯错更正常了,但却常常得不到家长的谅解,而是变本加厉地批评。


    二、孩子为啥屡教不改?

    事实上批评并不能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导致父母不得不一再地进行批评,心里恨铁不成钢,孩子怎么总屡教不改?

    1、寻求关注

    没有孩子愿意被批评,但其实很多时候,被批评时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批评,但他们还是会去做会遭到批评的事。这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规规矩矩做事得不到回应,相反经常做一些让父母头疼的事,却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你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你刚告诉过孩子这个东西不能动,过了一会儿你会看到,孩子笑嘻嘻地拿着你刚说过不能动的东西在玩,看着你笑容灿烂,好像在向你示威,“我就动了,你能把我怎么样?”,这时父母肯定气得牙痒痒,不得不再一次警告和批评孩子。

    批评难道就没有效果吗?不,批评确实见效比较快。

    孩子一旦遭到批评时就会暂停不良行为,但仅仅是因为他们害怕父母,而下意识地听话去做,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做事,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做事。

    2、不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

    如果孩子太小,尤其是在学步期的孩子,有时他们不是故意做错事,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并且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小孩子都会很喜欢小动物,当他第一次看到从未见过毛茸茸的东西时,可能会喜欢地去摸它,或者害怕地打它一下,又或者好奇地拿起来又扔掉,但如果家长此时批评孩子,“你不可以这么粗鲁地打小动物,要轻轻地摸”。

    孩子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力摸它,什么叫轻轻地摸”,因为他不能理解大人说的概念,即使家长反复地强调,“轻一点”,孩子可能也不会理解,轻轻的力道应该是如何的。

    如果孩子不懂、不理解,父母可以耐心解释,但不必批评,当他明明不懂,还遭到了家长的批评,对他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压力,“我到底哪做错了?”如果父母认为即使跟孩子解释,他们也无法理解,这种态度下父母就不能平等的对待孩子,自然跟孩子的关系就不会好。

    3、消极抵抗

    当家长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时,很多时候孩子根本来不及反应事情的原委,思想全部被家长的暴躁地情绪震慑住了,极端地批评不仅无法让孩子理解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还会让其产生一系类的消极情绪,如难过、委屈、害怕、痛苦、不安、自责、焦虑、甚至感到耻辱等等。

    从而会使孩子会产生性格的极端,要么变得胆小,做事小心翼翼,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么丧失了信心,破罐子破摔,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些极端的行为都是在作消极抵抗。

    而不断批评的结果可能是,孩子犯错后不再难过、不再痛苦,甚至不再感到耻辱,失去了自尊,导致犯错以后就再也不改了。其实孩子犯错以后,最想得到,也最应该得到的是—切实可行的帮助。


    三、有效“批评”的打开方式

    家长要想明白批评孩子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试试按照以下流程处理:

    首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家长要先控制自己情绪,不要说出或做出过激的行为,当你有情绪时不可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问题,再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也不会愿意接受任何建议,要选择双方都平静时候再讨论问题。

    其次,纠正前,先联结。向孩子表达共情,说出你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感受,“你这样做,妈妈很伤心,很难过,但妈妈感受到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做错事就要承担后果。”

    然后,描述孩子的行为,如:“我看到了你做了什么,并告诉孩子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打人对方会疼,扔东西会被别人捡走等。

    最后,帮孩子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想一想要怎么办才能弥补错误?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家长不要直接命令式地给孩子提出建议,而要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如果孩子想不到合适的办法,家长可以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要意识到,很多孩子犯错的时候,根本没有恶意或者不知道有严重的后果,当他们知道错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注意并希望改正,家长一定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原则下,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

    只有当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被尊重的孩子才更容易改正错误,当孩子犯错时,请家长们控制情绪,不要带有偏见地批评,而是给孩子们提供更有效地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说:“孩子屡教不改,没救了”,孩子却说:“我太委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ts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