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一)

作者: 安徽张俊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09:44 被阅读54次

     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一)

    (博主注:本卷很短,但集中说明了六祖关于坐禅、禅修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六祖对禅宗的重大创新。也使得禅宗更加贴近大众,获得了巨大生命力和受众。六祖认为:禅,不一定限於默然静坐,而是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於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黑体字为原文,非黑体字为网上搜集的注解,斜体字为著者体会。)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博主注:著,看的意思)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大师开示大众说:坐禅原是不著於心,也不需要著於清净。为什麽呢?若著住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若著到净上,就有两个净。也不是说我总坐著不动。你若著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这就成了妄心,应知心本来是幻化不实,不是真心,故你就不应著住它。

    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你为什麽要著到净上呢?若著到净上,就有两种净,即有真有妄了。因为有个妄念的缘故,就把真如自性遮盖祝若你没有妄想,就能还复清净本来的面目。如果你生出心而著到境上,在本来清净上头上安头,又生出一个净来,这就是一个妄,这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了。可是这个妄本来没有一个地方,若你著到妄或净上这就错了。这就是头上安头。

    什麽叫清净呢?它本是无形无相的,而你却立出一个净形相来,观净而著到净上,说这是功夫。有这种的见地,便是障碍自己的本性,而被净所绑祝因你已著到净上,这也是一种执著。

    (博主注:六祖大师讲的坐禅,与其它法门讲的不一样,即不看心,也不看净;既不是让你在那儿看自己的那个心,也不是要你把自己的心打整干净,如果那样,就成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为什么呢?六祖说:“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常人的那个心,都是烦恼妄想塞满了的,若说不妄,谁能找出一个不妄的心来呢?你若起心去看,就是更大的妄念。好多人用功时心思收拾不住,越是治妄,心里越闹,这是因为以妄治妄,怎么治得了呢?当然,作为初修者,心不在焉,心猿意马是常有的事,所以有时候强迫自己静下来,或者借助某些外在形式,比如定时、定点,定姿势,聚众禅修还是非常必要的。)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所谓修不动,不动什麽呢?不是叫你坐在那儿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用中不动。见一切人时,不要看人的是非,尽分别人的善恶,尽找人的过错,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

    迷人身虽不动,但一开口就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种的行为是与道相违背的。你再要著心、著净,这就是障道法。

    (博主注:这段话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禅修功夫真假、深浅的依据。“闲谈莫论是非,闭门常思己过”并非只是一个自我约束,其中根本意义在于在禅者眼里,是非功过皆分别心,不是禅。禅是没有分别心的,是一不是二。离诸相为禅。所以巧言令色者自然不是禅,正义感很强的愤青也不是真禅。印光大师看苏东坡是佛,苏东坡看印光大师为狗屎,这就是俗人和禅师的区别。)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wl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