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二)
(博主注:本卷很短,但集中说明了六祖关于坐禅、禅修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六祖对禅宗的重大创新。也使得禅宗更加贴近大众,获得了巨大生命力和受众。六祖认为:禅,不一定限於默然静坐,而是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於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黑体字为原文,斜体字为本人体会,其他为网上解释。)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什麽叫「坐禅」呢?在这个法门里,是无所障碍,对外一切好、坏境界,心念均不被其所动摇,这个名字就叫「坐」。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个地方,才叫坐。你能内里见到自性而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什麽叫禅定?即外不执著一切的相,而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这就是定。若外边著相,那麽里边就没有定了。若外边不著住一切相,心就不乱。本来自己的灵明觉性是自然清净,自己会生出定来的,但你就因见著这种境界,而执著到这种境界,回忆这种境界,故心就乱了。若你能在外边见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真正的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於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外边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而心里边不乱,这就是「定」。外边有禅,内里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在维摩经上说:即刻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梵网经说:我本来的自性,原是清净的。
善知识,在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是清净的。故自己修,自己行,自然就可成就佛道了。
(博主注:这一段对禅定,坐禅有明确定义。比如禅,六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就是说,只要心念不动,站也是坐,跳也是坐,只要对外界无障碍,就是修禅。而不在乎一定要在禅房,闭目打坐。当然禅定打坐这种形式,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以及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都重视。比如道家讲的致虚守静,心斋,坐忘,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都有类似意义。对出家修行来说,坐禅是日常功课,当然不出家也可以做。但六祖本意是说:这不是修禅的唯一形式,并且也不是禅的本质。禅的本质是外离相,内自性不动。能做到这两点,不论怎么做都是修禅。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走坐卧尽是道场。有一个例子很令人启发:唐代临济大师,很小就明心见性。他跟着黄檗大师修行,一天在僧堂里睡觉,黄檗来查房,看他睡觉,就用杖子打他一下,临济睁眼一看是师父,又合眼睡去,黄檗禅师又到上房去查,看见首座和尚在那儿坐禅,于是用杖子打他说:下面那个小和尚却知道坐禅,你却在这里打什么妄想。这个很有意思:临济睡大觉,打都打不醒,黄檗大师说在坐禅;首座和尚明明在坐禅,而黄檗大师却说他在打妄想。里面的道理何在呢?就是六祖大师所说:“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临济被他的师父打都打不醒,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临济是“见诸境不乱”,所以尽管睡大觉,而黄檗大师却赞叹了是真正坐禅。一般人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环境,比如寺庙、道场强迫自己修行,也需要一些规矩约束自己,比如几点做早课,晚课等等,在暮鼓晨钟熏陶下,慢慢修行。而高人则不必如此,任何时候度能做到禅定,据说毛泽东年轻时专门选择喧闹的操场读书,以锻炼自己的专注。苏格拉底则特意取了一个著名悍妇为妻,锻炼自己的“心不动”。虽然他们不是修禅,但也可提供点借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本人不打坐,但是我一点不排斥打坐这种方法,更没有对禅修这种方式半点不敬。相反,据说医学证明打坐对身体很有好处,我还真想学,只是生性懒散,一直觉得没有太多时间去做罢了。)
本卷完。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