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曾读过一次余华的《活着》。文章开篇,第一人称的亲切视角以及那简单、质朴的叙述语言,立刻吸引我读下去。随着故事里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我的心攫得紧紧的,眼泪吧嗒吧嗒不停滑落。直觉这是一个好故事,然而止不住唏嘘:余华这个作家太没人情味,噱头多、过于残忍,把富贵身边的至亲都给安排结束了,只让他一人孤独地活着。
后来,我又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其它作家的作品。或许是为工作、为生活所累,我一直浮躁得很,虽看过上百部中外作品,却多是囫囵吞枣、雁过无痕,因此没有几部有特别印象的。
去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十周年。这一年年初,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从公司原来的岗位转岗到全新的项目管理。事实上,我做成了。不过轮岗后,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由于项目工作的性质,需要不断求人哄人给人戴高帽,自己的脸往地上贴,甚至身体还在地上摩擦。焦虑是一直都有的,但我的选择我承担,没有所谓的后悔或者怨言。
有了工作上的一番折腾和磨砺后,我感觉眼前一下子亮了,人生好像开阔起来。看人多了几分宽容和理解,遇事也心平气和了。活到三十几,我突然第一次觉察到内心的安然和宁静,也似乎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这时读莫泊桑的短篇,东野圭吾的《信》以及麦家的《人生海海》,便越发萌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陆续创作小说《太太》、散文《故乡的四季》,《老狗旺财》,《最后的土狗》,《姑奶和那只猫》等原创作品。
再读《活着》,觉得余华的文章实在是奇、妙。奇在——一个神反转,“刘解放就是春生”,他是富贵阴差阳错、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当然最后给他安排了情理之中的宿命。妙在——开篇即在富贵和老牛的对话“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已经为全篇埋好伏笔,早已为每个人安排好了命运。
不过这次读《活着》,我镇定自如,没有流一滴泪,眼窝也没有湿润。我想,是生活锻炼了我,教训了我,使我告别玻璃心,走向成长和成熟。生活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使我能静心、走心地读懂一些文学作品。
小说毕竟是小说,每个人自然有着不同的见闻和生活体验。过早地下结论说余华太残忍,其实是不公的。没有经过战场厮杀,没有经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或红卫兵时代的人们,或许会说那些是瞎编胡诌、夸大其词。然而,余华也有善意和温情的安排,比如歪脖子万二喜和凤霞的结合,比如富贵爹、有庆、富贵妈,凤霞,二喜和苦根的死亡顺序的安排上。
不过平心而论,《活着》这部小说,还是感觉沉重大于温情。如果让我来写作这本书,我不会安排那么多人相继密集的离开。
毕竟,活着比死去更不易。活着需要更多的勇气和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