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网上一组图片报道,是说孩子的压力有多大的,看了着实让我感到忧虑和辛酸。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平时写字太多,稚嫩的小手上已经生了老茧。
一名感冒发烧的小学生,在医院里边打点滴边写作业。
有的孩子因为作业多,很难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坐姿,小小的年纪脊柱就变形了。
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员在跑道上冲刺,看台上的学生在“冲刺卷子”上“冲刺”,有些体育项目也是因为中考体育测试,所以才不得不参与。
某个小学五年级的照片,孩子们早早地戴上了近视镜,除此以外还有面色苍白、体型肥胖等问题,几乎成了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标志特征。
还有一位五年级的班主任,正在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除了身体上的疾患,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看着这些图片,不免有些触目惊心。想想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每个人都活的没心没肺。但在当前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孩子们好比直接降生在高速飞驰的列车上,除了适应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压力不仅无从逃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日后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只会更加无孔不入,因此逃避或对抗根本就不是办法,只有学会与它和谐共处,学会与它翩翩起舞,美好生活的实现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这一点对孩子尤其重要。
关键是要怎么做呢?
先来分析下压力的成因。简单来说,压力等于外界的要求减去内部的能力。内外两者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理论上来说,只要对双方力量的强弱进行动态调整,压力就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现实当然没这么容易,否则为何人人叫苦不迭,争相控诉“压力山大”?
目前我们的真实处境,是外界要求在与日俱增,而且完全不可控制,等于这一方的力量我们只能被动承受。希望就完全落在了另一方,就是不断提升内部能力,不断提升抗压的能力,使内部能力始终处于和外界要求相差无几的地步,或者完全换个角度看待压力,对压力进行适当的消化和转移。
那么到底怎么做呢?换成人话吧。
首先,终身学习。
如果压力是终身的,与之相对的能力提升也必须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这就如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别想有高枕无忧的时候。
而且这个学习的内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一开始人微言轻,面对的又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那肯定就要学习具体的技能,先把眼前的难题应付过去再说。等到能力提升的同时,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难,范围越来越广,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那学习的内容可能就会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宏观。
总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这是谁都逃不脱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是在这个时代生存的宿命),越早明白这一点,越早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生活才越有可能多一份乐趣,多一份轻松。
但这一条肯定对中小学生不适用。或许他们缺乏学习的能动性,也不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何在,但在学习的强度和广度上,他们非但不是投入的不够,而是已经远远透支。他们真的是拼了小命在学习,即便常常是逼于无奈,即便很多是无效劳动,即便兴趣早已被磨灭。
说到这里,我总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对孩子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一天到晚高强度的课程安排,名目繁多的家庭作业,外加一次次地考试、一次次地排名、一次次地冲刺,长年累月,十几年的磨练,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孩子最终没疯,最终“人模人样”地挺了过来,其柔弱或肥胖的身板里面,都会有一副看不见的钢筋铁骨。
所以这一条归根结底,是要具备学习的能动性,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兴趣所在,否则很难持之以恒。只是这个“觉醒”的方式和阶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每天都做。
当然是要做那些有利于自我提升的事。比如跑步、读书、写作、画画、手工、养植,等等等等,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长期来看一定会让你受益无穷的。时间和强度也可自行安排,一天一次,每次十分钟,或者一天三次,每次半个小时,全看你自己的情况。关键是每天都做,哪怕刮风下雨,哪怕头疼脑热,坚持做下去,植入潜意识,让它成为每天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提升,能够提升当然很好,而且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肯定会在相应的方面带来提升。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忙碌而疲惫的日常生活开了个“后门”。
好比工作累了,我们走出办公室,来到阳台或楼梯间,看看远方,抽抽烟,或给牵挂的人打个电话,总之完全不去想工作的事,任由自己的思绪能飘多远就飘多远。
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当我们再次收拢心神,回到岗位,刚才想要骂娘的冲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吐沫飞溅的领导也不再那么面目狰狞了。
对我们不得不负重前行的生活而言,每天都要坚持的这件事,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短短的几分钟里,我们出离了庸常的羁绊,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里万籁俱寂,在这里鸟语花香,在这里我们找回了自己。
这一条对于小朋友来说,难点在于区分内心需要和外在的强制。比如舞蹈,每天几分钟的时间,随着音乐或哼唱自由摇摆,这完全是一种自我的精神表达,轻松而惬意。倘若因此就非得去报个舞蹈班,每天下腰、压腿,练基本功,把一种美妙的享受变成一门功课,那就彻底违背了孩子的初衷。
亦如其它艺术或体育爱好,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手段,或者是一个自由发泄的渠道,并不是为了要成名成家,或一辈子靠这个养家糊口。倘若孩子真有天赋,想要有所成就,自然离不开长期的培养和练习,但前提是孩子真的热爱并为此怀有梦想,否则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只会过早的扼杀孩子的热情。
昨晚在家做奶昔。刚打好的时候,两个女儿争着要喝,我给她们每人倒了一小杯。两人喝的很香甜,一副开心享受的样子。我怕她们不够喝,等她们喝完,我又给她们各自倒了一大杯,这次她们只喝了三两口,都说难喝不喝了。剩下的只好我一个人喝,喝到最后真有点难以下咽。
其实想想一样的道理。每天一小杯奶昔,健康又快乐,如果再加一大杯,不行,太多了,又甜又腻,如果是三杯,喝完估计要吐了吧。
所以,究竟量够不够,孩子自有体会,家长的过度关心不但事与愿违,反而成了一种压力。
第三、分解目标,各个击破。
压力往往是源于对目标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
有些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某项工作的最终结果,或者是知道想要达到的结果,却不懂该如何制定计划,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尤其是在从事具有开拓性质的工作时,我们无法按图索骥,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愿景。
这种时候,分解任务目标或许是个可行的好方法。
再大的目标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或者叫结构性、阶段性的小目标组成的。大目标有点虚无缥缈、难以把握,而小目标往往是可触可感、面目清晰的。既然如此,不妨就把不确定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确定的小目标,把压力的焦虑感转化为行动的紧迫感。
第四,爱好一项对抗性的运动。
第二项所指的范围比较宽泛,正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关键是要做到每日坚持。而这一项特指对抗性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这种体力性的对抗,或是围棋、象棋这种更强调脑力性的对抗。
因为场地或时间的限制,这些运动不可能每天进行,但起码每周来上那么一次。
球场上的奔跑、嘶吼,或是棋盘上的出奇制胜、斗智斗勇,既是对身心健康的追求,也是真实自我的展现。一场下来,那种忘我投入、酣畅淋漓的感受,正是帮助我们卸去精神重担,换来一身轻松的神药。
此外,在对抗性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成绩的起伏不定与对手的步步紧逼,令我们的神经始终处于亢奋之中,自然也会激发我们的昂扬斗志。另一方面,由于时刻都在成功与失败间徘徊,这种高频度的鼓舞和打击,也会使我们对成败本身有更高的容忍度。
赛场上全力以赴,结束后云淡风轻,这对我们的抗压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这一条建议,我尤其想推荐给小朋友们。看看他们变形的身体和忧郁的面容,未老先衰的模样无疑是对时代的控诉。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勇敢一点,把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还给他们。
其实压力是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主要是对孩子而言要适度,对成人来说要适应。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压力如同白酒,喝第一杯,觉得刺鼻、辣嘴又烧胃,然后从反感、抗拒到浅酌慢饮,一点点地撩拨你的味蕾和神经,一丝丝地诱发你的刺激和兴奋,待到三杯下肚,人酒交融,精神戒备解除,身心彻底放松,人便开始一点点地陶醉其中。
喝酒,度数高了让你紧张,度数低了又索然无味。亦如压力。
有句话说得好。那些不能打倒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或许还可以更积极一点,先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强大,再主动寻找高一个量级的对手。
当然不是找死,而是为了磨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