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作家,我会写一本关于家族记忆的书。希望它能像《根》,或《陆犯焉识》一样。
一部《二十四史》,写尽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各界精英的故事;《地方志》中,则多是科举达人、乡贤名士,对于普通人的事迹几乎没有。
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子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在历史长河中很难掀起一点浪花。
普通人的故事其实也很精彩,只是很少记录保存下来。一部人类历史正是由一个个家族史汇集而成。
对于家族的记忆,最好的流传方式是不断修订的家谱;对于家庭成员的记忆,最好的流传方式是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想想我们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如果知道,再往上一辈,99.9%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无缘一见,更难有感情。
他们的故事深深地烙着时代的印记。对于这些故事,需要有抢救性发掘的意识,再不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可能会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永远消失。
去年回家,在放杂物的房间里发现一个老相框,上面都是一些黑白老照片,里面有些人认识,有些只能靠猜。拿给父亲看,他说这是原来放在老屋里的相框,里面的照片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照的。里面都是祖父母,父亲等人年轻时的样子。父亲对着照片讲了其中的一些故事。
祖辈的故事曲折而艰辛,经历了我们未曾经历的时代剧变。他们的命运和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本书。
祖父母已离开多年,还好可以从他们的儿女——我的姑伯那里了解更多的事情。我曾经专门去拜访他们,和他们聊一些当年的往事,也提一些问题,比如:爷爷奶奶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他们的工作情况?
现在我和长辈聊天的时候都会有意识的去了解他们自己当年的一些事。事后会及时记录下来。
很多作家一开始都是先写自己的故事,处女作也是以自己为原型;等到自己的故事快写完了,就写别人的故事。
其实自己的故事是写不完的,因为想象力是无限大的。一些名家都会有自己创作的原乡地,那个地方虽小,对作家本人来说,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鲁迅的鲁镇、莫言的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李娟的阿勒泰。
这本书的故事也是从我最熟悉的地方写起,那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离开故土,但根永远在那里。
这本书更像一部口述历史。需要老人们的回忆、旧事的搜集。要和时间赛跑,尽早尽快,只争朝夕。
人的死亡有两次,第一次是身体的,第二次是记忆的。
树碑立传不仅仅是那些名人的事情,普通人也可以把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写下来。普通人的故事也足够精彩。
现在的小孩对爷爷奶奶还有模糊的记忆,再往上可能都没有记忆。这本书就像家谱一样保存着遥远的记忆,可以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祖祖辈辈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第7篇1087字,累计10941字 主题: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