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姐和朋友交流,发现三十岁左右的人,大多感慨的都是相似的三类话题:育儿一类,包括但不限于生养孩子、学区房、子女入学,职场一类,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天花板、换工作、职住平衡,情感一类,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区别在于程度差异。
话题千千万万叨姐发现体制内特别是机关的朋友,似乎更关注育儿。因为相比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这类工作岗位真是非常稳定,也许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是工作性价比绝对不低。关键是可以有很多时间用来处理家事和私事,时间自由度比较高,也容易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体制内外孰优孰劣,见仁见智有一位朋友的话令叨姐印象深刻:“我在机关工作十多年,给领导写的讲话稿和材料加起来恐怕得超过一百万字了。”言下之意,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咯?听到这个数字,叨姐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回头细想,一年就是十万字,平均下来一天得写近3000字。叨姐每天坚持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尚且觉得吃力,一天3000字确实不是个小数目啊!换个算法,现在出一本书大概最少需要十万字,一百万字的体量,十年就是十本书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目标,也不过是一年出一本书,这样看来,这位朋友的码字数真可以当专栏作家了。
最成功的的财经作家之一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体制内文字工作者是全职在写作,一百万字是在每日的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也不算太多吧。叨姐认为这当然算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百万字不能变现,甚至连著作权都谈不上拥有。在特别注重原创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品牌塑造与维护,就是常说的IP意识。不能变现,写了一百万字又怎样?
信息时代,写作容易多了对于全职写作的朋友,在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例、市场接受程度、文笔风格艺术等因素的情况下,一百万字的体量也许能够打造一本爆款小说或者某领域的畅销书。如果是长期的积累,日记性的写作,在充分积累口碑和粉丝的基础上,一百万字变成心灵鸡汤、实用教程、培训手册和讲课内容的比例将会更高,而且并不愁销路。也许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但在写作市场上,付出总会有收获,才会形成对作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激励,鼓励作者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文字作品。
体制内的朋友是否一定无法变现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年明月、大刘都是广义上的体制内人士,他们的经历说明,体制内作者不仅可以变现,而且有机会成为知名作家,水平不一定比职业作家低。今年热映的《流浪地球》,据说就是大刘在山西某电厂期间的作品。
当年明月及其代表作至于变现的途径,叨姐认为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前辈和教程进行了讲解和分享,这里就不啰嗦了。
需要指出的是,持续性的写作除了考验耐力、恒心、坚持等特质以外,还要求高度的专注和专业。这两点,加上对政策的把握程度,才是写了一百万字都不能变现的朋友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某种意义上,人生的可用时间并不多,如何将一分工作干到极致,产生多重复合效果,才是一个人能取得对他人溢价的内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