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该书在人物的刻画上,寥寥几笔便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文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书中从头贯通尾部,其人生经历及及未点破的结尾让人唏嘘不止,。
他的平庸是谁造成的?
毫无疑问,是他自己造成的,与旁人无关。
正是由于他自身的一些性格特点和做事态度,才使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平庸大众。其实这些特点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
那么他的人生为何越过越失意?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人生下坡路?
1
学习上不认真,买假学历
懒散虚荣又好面子
方鸿渐家在江南,父亲是一位小县城的大绅士。他的未婚妻在其读大四的时候过世了,岳父资助方鸿渐两万块钱出国留学。
文章便是从他留学归来开始。他在国外待了四年,如果巴黎、伦敦、柏林等许多城市,也进入几个不同的大学学习,但是最终却一无所长,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领,没有得到博士学位。
这是为什么呢?
他称自己读书是无功利性的,大学转了许多专业。
从社会系换到了哲学系,最后却是在中文系毕了业。自以为学了许多知识,得了许多学位,其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兴趣颇广,心得全无。”
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最终什么也不会。
出国留学也是反复辗转,蹉跎了四年的时光。
他在给父亲的信中痛骂博士学位的无用,认为自己只要学到了知识,不必非求那么功利性的证书,认为那些学位知识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
为了给父亲和岳父一个交代,他买了假学历。最初也良心难安。
当得知自己的博士学位被刊登在报纸上,很是羞愧难安,而众人都来吹捧的那一刻,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便也开始心安理得起来。
尤其是被聘到三闾大学当教授不成,当了个副教授时,内心愤怒不已,也只能因为自己是个假学历而忍气吞声。
钱钟书先生的功底深厚,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方鸿渐的懒散,为没有学历寻找的“无功利”的借口,欲望太多,虚荣心作祟。
这些如同一个个阶梯,将他一步一步送入了晦暗前途和失意人生。
学习是自己的,有没有认真,未来会告诉你。
2
自卑怯懦,色厉内荏,老好人
方鸿渐的博士照片登在报纸上,有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可怕的自惭形秽”,“加上自己侧脸惊愕的神情,宛如小偷给人捉住的摄影。”
这段话将方鸿渐内心的自卑软弱完全的体现了出来,毫无气质可言。
书中有一句话描写的妙:“在方鸿渐往后的人生里,无论是面对职场斗争还是面对家庭矛盾,他除了会逞口舌之快,会发脾气,会一走了之,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生活逼到了死角。”
他被聘到三闾大学当教授,和其余四人一同从上海去湖南。由于各地战事紧急,他们的行程不畅,辗转了各地,多次换乘。
期间历经多事,其余个人都有帮忙,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只有方鸿渐一人,什么都没有做,什么也做不了。
即使心中有不满,有牢骚,也并没有表现出来。听从他人的建议,跟着别人行事。
他没有主见,出不了主意,帮不上忙,但在别人请求帮忙的时候从不拒绝。
因为没有勇气拒绝,也因为享受别人感谢和夸赞的话语。
在这段旅途的描述中,方鸿渐的人物性格更加清晰了。
同行的赵辛楣这样评价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3
感情中怯懦,不敢表露心意也不敢拒绝
他在感情中一直都是被动的。
刚回国途中,被苏文纨看中了她有意与她亲近,方鸿渐岁无意,却不知如何避免。
他在内心里抗议,行动上却说服自己被动的接受她的好,还给自己找借口:我是被动的,我无法拒绝。
他喜欢上了苏文执的表妹唐晓芙,却不敢表露心迹,由于苏文执夹在中间,二人产生了诸多误会和矛盾。
方鸿渐由于软弱一再的错过解释和表白的机会,错过了唐晓芙。
其实在苏文执和唐晓芙之间,他一面暗暗喜欢这唐晓芙,另一面又享受着苏文执的爱,窃窃自喜,无法自拔。
在大学教书时,又稀里糊涂的和孙柔嘉结了婚,尽管他不爱他,可是他也没有拒绝他的理由,逆来顺受,不作为。
可以想象,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婚后的矛盾有多少。
他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运气使然和他人造成的影响,将主动权让给了别人。
其实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每次面临选择时,他总是选择那么可以满足眼前欲望,又满足自己虚荣心的。
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勇气和责任感。
一直在为自己寻找借口直到对现状再也无能为力。
方鸿渐颇有鲁迅先生的阿Q的影子。
能力撑不起欲望,徒有野心。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
书中的一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到底婚姻是围城,还是我们自己是围城?
围住了自己,不愿意认清现实。
只有看得清自己又不轻易向命运缴械投降的人,才不会庸碌无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