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倾听”一样吗?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她也是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曾在自己的书里分享过这样一件对她触动很大的事:
她的外婆死于脑瘤,不过这个结果,却是通过尸体解剖发现的。外婆还在的时候,她有一次陪着外婆去看医生,外婆跟医生说自己经常头疼,“感觉头盖骨里,有条蛇在钻洞”,医生当即就说:“这是老化现象,在您这个年纪非常正常,不用担心”。
结果最后外婆是脑瘤去世了。埃伦·兰格就在想:如果当时这个医生,不是被过往的经验堵住了耳朵,认真倾听外婆那条头盖骨里的蛇,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埃伦发现:我们经常会在必须专注倾听的时候,听不进去。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会自以为听进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分清楚:听,和倾听的区别。
听,是声波进入耳朵,再传递到大脑;倾听,则是大脑把这个声波,翻译成我们理解的意思。
通常,你没办法不“听”。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素质低下的人在公共场合公放抖音、公放微信语音,普通的耳塞完全堵不住。那能不能有一个神奇的耳塞,啪,我一塞,彻底就听不见了呢?肯定是没有这种高级货,你得听着,你得忍着。
而倾听,是有这个高级货的。比如小时候上课,你迷迷糊糊打瞌睡,老师讲了一堆,你是一句跑不了都听得见,但是什么意思,一句没听懂。为什么呢?因为“倾听”有两个神奇的耳塞,可以做到完全隔音。
第一个神奇耳塞叫做“印象流”。比如说述职,一个接一个汇报工作,你脑子里一直想:“什么时候轮到我?我准备好了要讲四点……”,正在汇报的同事说了什么, 你肯定一句听不进去。为什么?因为你的判断,你的印象流告诉自己,这个时候,别人讲什么不重要,你自己讲得好不好才重要。
第二个神奇耳塞叫做“解说员”。比如,老板跟你说:“做得不错,我觉得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本来是一句稀松平常的鼓励,你的脑中突然出现一个解说员,强行解说,还加了一百个画面:“什么叫更好?这还不够好吗?不满意为什么不直说?给个甜枣再打一巴掌,这一套在我这里不好使”。
摘掉你的隐形耳塞
你看,这两个耳塞多么无敌。戴着它们,你能听到的,通常都只是自己想听到的。那怎么拿掉呢?答案是:反向倾听。
什么叫反向倾听?就是向内倾听自己内心存在的,但是没有觉察的想法和感受,换句话说,就是帮你看到这个隐形的耳塞。如果看得到,自然就拿得下来?还是,两个方法:
一句话总结“反向倾听”
戴着耳塞,你能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
两个建议帮你看清楚这个耳塞:
第一,印象流,又能怎样?对人对事的惯有印象,让我们自己堵上了倾听的耳朵,尊重这个印象流,在此基础上,重新打开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解说员,说就说咯!看清楚自己内心经常跳出来加戏的解说员,不一定要打跑他,看清楚哪些是他解说的,哪些是事实,就够了。
此刻,你一边听我讲,一边内心里有没有另一个解说员在解说呢?又或者,压根不记得我在讲什么,只是羡慕老路一口帅气的标准普通话呢?你看得见这个耳塞吗?你能拿的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