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儒家学说是如何诞生的

儒家学说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 就爱傻笑 | 来源:发表于2019-08-22 17:09 被阅读0次

    作为一名九年义务教育毕了业的人,肯定听过孔子的大名以及他的儒家学说-----仁、义、礼......但何为仁、何为礼,他们诞生的土壤究竟是怎么样的,说来惭愧,鄙人是一无所知。

    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几千年前的周代去看看儒家学说是如何诞生的。

    在周朝刚刚成立的时候,放在君主面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治理。要知道,在两三千前治大国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疆域和人口的自然而合理的限度,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开疆拓土太大保持不住,很快便分崩离析。即便当古罗马进入辉煌的帝国时代,奥古斯都也意识到太大的疆域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得不偿失,于是为继任者订立政治遗嘱:“建议他们永远只求保守住似乎是大自然为罗马划定的战线和疆界之内的那一片土地: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

    周朝开国者的办法是:治大国不妨化大为小,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分封建国,这就是“封建”。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一般都是叔侄关系,和异姓诸侯一般都是甥舅关系,诸侯和大夫们又在原有的亲族关系上不断联姻。从这点上看,家族关系就是政治关系的本质,而此时的天下就是靠一整套宗法制度维系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就是丧礼。

    ——给怎样关系的亲戚服什么规格的丧,丧服要怎么做,仪式要怎么搞,细小到衣服边要怎么缝,哭要怎么哭,跳要怎么跳,一大套的繁文缛节,一丁点错误都不能犯,这是因为复杂的宗法关系必须仰赖复杂的丧礼来维系。

    从今天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还是可以见到这些复杂的丧礼仪式,平时不怎么来往的还是有点沾亲带故的亲戚都会聚首一堂,这也是几千年以来儒家学说的影响。

    维护周礼,或者说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自觉,如果有不自觉的人没有及时受到惩治,有样学样的人自然就会多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儒家之所以要搞那么多繁文缛节,因为那就是周朝赖以维系公共自觉性的法宝。放在今天,礼就是道德规范束缚你的行为使其自觉。

    那有人就会问天下为什么不靠法制呢,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那请问你在家还讲法吗......

    首先,追溯起来,周代的社会格局是宗法式的,“国”在那时候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家规就是实质上的国法。家当然不是讲理的地方,大臣甲和士兵乙的纠纷本质上往往就是叔伯和子侄闹矛盾。如果叔伯和子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社会何其冰冷可怕!何不找几个老辈人调解一下,矛盾的具体来由也不必调查得那么仔细,叔伯关怀一下子侄,子侄照顾一下叔伯,矛盾就在你亲我爱当中消弭于无形了。“仁者,爱人”,孔子最核心的仁政观念就是在这样一种土壤里自然成长出来的。

    其次,在周朝的宗法社会里,天下真的是一个大家庭,各个诸侯国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中等家庭,士大夫又有自己的小家。从管理角度上看,从上至下逐级行使权利,从下至上逐级恪尽义务。说白了,周天子可以征调诸侯,但无权征调诸侯下面的士大夫;士大夫效忠自己的主君,但没义务效忠周天子。显然在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是相当微弱的。中央并没有进行法制的基础。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里,社会规模大了,生活节奏快了,周朝初年奠定的封建、宗法关系渐渐淡了,各种亲戚关系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渐渐疏远了,人和人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爱了,所以孔子才一心想要“复礼”,也就是通过强化家族“爱”的纽带,让社会返回到周朝初年那种温情脉脉的形态里去。但最终还是一去不复返了,封建制也慢慢走向了中央集权制,帝国也慢慢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学说是如何诞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to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