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题图(见上图)
体裁:律诗
01 作者:清水玉石
五律·春游之放纸鸢(新韵)
春绿河边柳,风吹唤燕鸣。
天晴湿界垄,水暗映梧桐。
草上儿嬉闹,田中父备耕。
同龄开口笑,鸢鸟上青冥。
【玉天阳赏评】
①作者由题图联想,向外延伸描写的物像较多。思绪非止于玩乐,还同时想到了父辈春耕的农家之景,让诗情童乐更加贴近生活。
②第二句的“水暗映梧桐”感觉像是单纯地对仗而写,与整首诗轻松明朗的基调略有冲突。
02 作者:孤灯
五律·题图(新韵)
时逢四月天,芳叹尽流年。
日暖游郊野,风轻放纸鸢。
线长犹可掣,人远岂能还。
少小开怀笑,青青草柳间。
【玉扉洞主评】
诗从四月春起笔;颔联承接起句,用互文手法写趁日暖风轻之际,出去踏青、放纸鸢;颈联从风筝能放能收,转入人事远去之心,颇见旨趣;尾联写会眼前之景,不如少年在自然之中的欢乐。
中间两联不错。颔联我理解为“日暖正好游郊野,且趁风轻放纸鸢”,用五言表达出来,既写出了日暖风轻让人想到游乐放鸢,也指出了具体游冶的场景,承上启下的意味很不错。颈联从放风筝本身联想到人事远去,难再重来的哲思。这个思考的点一方面反向照应了出句的风筝可收回来,正向又指出作者在看少年人时想到自己生涯不能重来的感慨,一语双关,非常切题。“犹可掣”的“掣”字用得精到,可以看出作者在炼字上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首联的“时逢四月天”平铺直叙,中规中矩,但是下句的“芳叹尽流年”有些出戏,上不知四月天为何“芳叹”,下不及“尽流年”怎么转入游冶戏鸢事。可能“叹”字和“尽流年”想要为第三联的“人远”做照应,但是与正文割离比较大。毕竟是五律,要讲究语气贯通,这句太过跳脱。
尾句的“少小开怀笑”本来做第三联的“人远岂能还”的升华,可以做得更好,可是“青青草柳间”又把场景转回眼前。作诗从景转入情之后,再去写纯粹的景,会让人觉得诗意不够流畅,像是卡文后随手一补,草率而出让前文的“意”不能尽达。很希望作者这两句能将第三联贴合并升华起来。
总体来讲,作者在对句两联用笔还是比较不错的,可惜的是整首的章法不是很好,承转尚有节,而起句太平,结句草率。愿继续努力,将开头写的再抓人眼球些,结句写得更有表现力些,调整些与诗意相割离的意象,让全诗气韵贯通起来,共勉之。
03 作者:锱铢必较
五律·题图
寻春东岭上,日暮霭依依。
细柳藏灵秀,幽芳献郁菲。
游丝收复放,竹鹞滞还飞。
也共童儿乐,流连已忘归。
【浩来点评】
这首诗感觉和我的差不多啊,都是白描写图的,感情带入不深。不过唐诗也很多单纯写景的啊,没有必要每次都强烈的抒发个人情感。
前面两句写方位和时间,后面写景,再写活动。最后稍微表达一下个人的心情。
美中不足的是,细柳和幽芳好像对不太上,稍微改一下是否更好一点,柳可以对松,竹,梅什么的啊。
04 作者:miss鱼
七律·踏青(新韵)
临窗拭镜望前庭,忽见春来浅草青。
启扣推门寻柳去,携夫抱子踏歌行。
身逐陌上翩然醉,鸢过云中自在轻。
共此良辰朝与暮,暂抛世事忘营营。
【馥彧赏评】
一首清新朴实的律诗,个人感觉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就无愧好作品的称号。前三句语言朴实舒服,过渡自然,第四句携夫抱子踏歌行,全家愉快出行的状态一目了然。身逐陌上翩然醉,鸢过云中自在轻。两个角度展现郊游的轻松自在。共此良辰朝与暮是诗的升华,非常有味道。关于最后一句,暂抛世事忘营营,很写实也很动人,还引用了“何时忘却营营”的典,可个人却觉得与全诗轻松愉快的氛围不非常一致,我想可以理解为升华,但却给轻松的诗增加了一笔欲言又止的世俗沉重,这句话见仁见智,但也确实勾起了我很复杂的心绪。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是一首很棒的小诗。
05 作者:白首
五律·早春(新韵)
绿树如天柱,苔湿沁小丫。
风追梁上燕,柳弄眼前葩。
有意观春色,无情坠叶华。
言谈童性稚,尽趣可归家。
【长弓朔赏评】
1.全诗以童稚之趣观春色。颔联拟人着意,附景以人之趣;苔湿沁小丫直言童子赤足,嬉闹之意已在其中,皆与尾联趣字相呼,情思甚妙。
2.自尾联看来,全诗当落在趣字之上,而颈联无情坠叶华之句与趣大相径庭,不免突兀。
3.首联绿树如天柱起势颇壮,与主旨略显不合。
作诗不过尔尔,挑刺尚能一二,失敬!
06 作者:雨霖
七律·题儿童戏纸鸢图
日暖风来春正好,晴空高朗见飞鸢。
行听绿野三声笑,坐看琼华缀九天。
心远已朝尘外去,体轻犹在掌中悬。
飘然欲作青云客,却累孩童一线牵。
(颔联错综对)
【龙神点评】
这首七律,首联交代时间,引起下文。日暖风来,初春正好,在晴空之上看到风筝。首句引领开篇,虽无亮点,仍中规中矩。
风筝哪来的呢?颔联承上启下听到野丛之中几声孩子嬉笑之声,原来是孩子放的。但我觉得颔联第二句稍有拼凑之感,或许可再斟酌而改之。
颈联处理颇为不错,采用对比的手法,心已经超脱云外,可轻盈的身子仍在手中线上。渐入此诗真正的主题。
此诗我最喜尾联,应为此诗点睛之笔,结合颈联,读出了一种能力驾驭不了野心的无奈。心比天高,欲超脱这凡尘之外,却终究逃脱不了锦线这尘世的束缚。
通读全诗,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似是写出了风筝的无奈,又表达了人生,不知是否是雨霖的内心所感。
若说缺点,全诗前四句过于平庸,但若作为引子而渐入佳境,亦无可厚非。前几句虽有拼凑之嫌,但瑕不掩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07 作者:玉扉洞主
五律·题儿童戏纸鸢图(新韵)
柳堤初邂逅,风物正流连。
裁纸图鸦毳,缠丝系草弦。
和薰宜纵目,自在许飞鸢。
世味常纷扰,谁如赤子闲?
【孤灯赏评】
玉扉洞主的诗,初看很容易理解。但是仔细多读几遍,就能慢慢体会到其中匠心独运的地方。
我水平有限,仅试图从自己的理解来赏析一下,不一定正确。
最近在读《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先生讲词时,引入了符号学的概念。提出语序轴和联想轴的概念。对本诗来说,首联在语序轴上是比较模糊的。谁邂逅了谁?谁又在流连什么样的风景?语序轴上的疑问,却能够在联想轴上获得解答。关键词就是"柳堤"。柳堤这个意象可以很容易想到是在说春天。"初邂逅“即是初逢春天,另外“邂逅”还有不期而至的意思。”风物“即是春天的风光。”正流连“即是反写“春光无限好”。所以第一联实际上写的是初春风光正好。
可能这样讲还不容易体会到其中写得好的地方。那么可以对比一下本人拙作"时逢四月天"。同样都是写春天到了,风光正好,一曲一直,高下立判。同样几个字,显然前者传递的信息和情感都要丰富很多。
颔联写风筝制作的过程。这里注解一下:毳(cuì)。鸦毳即鸟羽毛。草弦:"风筝魏的革新里还有一个绝活叫蒲绷。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这个绝活只有他能做,没能传下来。" 这里草弦代指风筝。
初读时可能很奇怪,放风筝也就罢了,怎么还做上风筝了。我的理解是跟尾联"闲"字相扣。有闲情放风筝固然很自在了,更有闲情做风筝那是闲上加闲,特别闲。
颈联"和薰"这个词的选用,也很有意思。《唐》中认为,讲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讲也很重要(语序),选用什么词来讲也能体现独有的"质感"。并举例说用"菡萏"和用"荷花"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就这里来说,薰可指和暧(蕙风如薰------左思《魏都赋》),温暖的天气想来是晴天,所以"宜纵目"。薰也会给人别的联想,因为薰也可以指花香。虽然这里可能并不一定有花香的意思,但是却已经给了人这种联想。我脑子里一个春暖花开的形象就浮现出来了。可以对比一下暖风,暖日什么的,是不是感觉意象就是要生动很多?
我是第一次写律诗,评就更不敢了,所以胡扯几句,大家指正。
08 作者:喵
五律·春山观景(新韵)
三春常夜雨,今日始朝晴。
山上风筝涌,石边蚱蜢生。
花干清露坠,叶润巧莺鸣。
浅嗅芳菲味,深怀澹荡情。
【雨霖赏评】
1. 首联交待了时间和环境,“始”字用得好,连绵春雨后终见天晴,让人很是期待放晴后的情景,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
2. 颔颈两联都是写春日所见,“涌”和“生”两个字,把诗写活了,有画面感。
3. 尾联“浅嗅芬芳味”比较生硬,似是凑句。末句虽体现了情感,但总觉得欠点火候,且缺少余味。
总结:全诗整体较平,节奏起伏较单一,中规中矩,却没有特别抓眼球的句子。但第一次尝试律诗,能做到结构清晰,表意明确,遣词精准已经非常好了。
个人见解,姑妄听之。
09 作者:长弓朔
五律(新韵)
一纸风鸢薄,两树柳花飘。
几处炊烟小,谁家稚子嚣。
不来说线短,反去怪天高。
道是大鹏鸟,乘云上九霄。
【白首赏评】
1. 首联和颔联立竿见影,描述了初春时节农家的意象。
2. 颈联写的非常好,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 尾联“道是大鹏鸟”比较出韵,末句虽体现了飘逸的情感,但总觉得整体有点怪怪的。
总结:全诗整体比较怪,节奏把握的可以,也有很妙的句子。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律诗,以后多注意格律、平仄,就很完美了。
11 作者:玉天阳
五律·忆童趣
晨露蕴金霞,朝攀向日花。
蓝青藏鸟迹,翠绿掩人家。
竹马缠轮线,青梅粘纸纱。
同行相放远,阿妹笑晗呀。
【清水玉石赏评】
①前四句写景。写出了早晨太阳初升,飞鸟绿叶相衬的农家景象。“蕴”、“攀”、“藏” 、“掩”等字突出了景色的生机勃勃。
②后四句写人。写出了青梅竹马从准备风筝到放风筝的欢乐景象。一人“缠轮线”,一人“粘纸纱”,写出了两人的相互配合。“相放远”、“笑晗呀”突出了两人一起放风筝的欢笑场景。
12 作者:浩来
五律·闲居(新韵)
漫步松湖路,儿童偶相逢。
发足飞纸鹞,扬手送丝绳。
薄雾笼青柳,春波浸碧空。
忽思年少事,也有戏东风。
【锱铢必较赏评】
作者通篇写实,在下亦是此类风格。所以看到作品格外亲切。
1、首联漫、偶两字说明作者是信步而行,比较随意自然。
2、颔联承接上句,然后发足,扬手描绘了儿童的动作,比较灵动欢快。
3.颈联由动入境,由近及远,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个人认为笼字在这里应该是上声,所以有些出律,浸字似乎有些突兀。
4尾联看到这个欢乐的场景,不由得想到年少的自己也是这样的欢乐。话外之意,似乎有一声叹息,惋惜自己逝去的童年。
作者和在下都是写实白描的风格,我们两个也有共同的缺点,就是尾联的意境把控能力很差,情感不到位,需要共同努力。
13 作者:昀航
偶见童趣(中华新韵)
偶见云中翅,追丝溯杳然。
溪边垂柳悦,柳下稚童欢。
幼子随兄长,竹筝慕锦鸾。
休说鸢鹞小,亦敢上青天。
【溶溶月赏评】
作者的这首诗十分有童趣,欢、悦等字眼确切的表达出了感受,传递给人快乐的氛围。今人写古诗能做到确切的表达情绪已不是易事,这里面有人物、有场景、有情绪,整体十分完整,而且结尾“亦敢上青天”又做到了升华。提两个建议:诗在于炼字,尤其是五言诗,更需要精炼,第二联里出现两个柳字,重复字在写诗里是一个特别应该避免的问题,建议修改。第一联中的溯字应该是用于与水有关的事情,比如“溯流而上”,用在这里不太准确。
我也是通过这次写诗跟各位大神和师父学到的一点点知识,也许说的不恰当,不到之处望见谅。
14 作者:自牧
五律·看人家风筝也很开心(新韵)
窗外春光美,徐行向苑东。
远空云淡淡,近水树濛濛。
天上鸢双舞,坡前影两重。
俄而风乍起,倒地也从容。
【开阳赏评】
整篇是舒缓的节奏,因春光而起游兴,所以起步踏春徐行,起始有所实据。美字的话不错,但感觉还能炼得再特别点。硬要说的话,那就是东基本上是没意义的。自牧自从上次的叠词专精以来,叠词的热爱再次呈现。但是此处的云淡淡、树濛濛却感觉叠词没用得很有意义,当然用这些形容词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显示出叠词的好处来。然后远空云、近水树、天上鸢、坡前影结构一样,缺乏变化显得比较单调,所以难出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整个二、三联的句式,都基本一样。最后俄而、乍都是突然,重复起来不如多个别的词,倒地也从容显得太口语化,尤其是在整篇比较舒缓的基础上,收得不够有力。当然,意味还是好的。
15 作者:潜龙在渊
七律·题风筝(新韵)
竹骨冰魂本不骄,默然无语任君挑。
身无双翼情难禁,心有鸿鹄志未消。
欲与飞鸢争竞速,盼同山岳比孤高。
狂风吹起凌云梦,笑傲苍穹在九霄。
【不长胖的喵赏评】
1.总得来看,这是一首咏物佳作。对风筝这一本来“无情”之物,作者把人类特有的情志赋予给了它,对风筝进行了赞美,也借此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志向和对质朴谦逊的品质的颂扬。
2.首联“冰魂”“无语”等词语既切合了风筝筝本为静物这一客观属性,又赞美了风筝纯净、谦逊、质朴、低调的品质。
3.颈颔两联重点突出了风筝上天的远大志向。特别是诗作的尾联,写得磅礴大气,读来抑扬顿挫,颇有英雄豪情,令人深感振奋。
4.只觉一处颇有疑问,与作者探讨。“争竞速”三字中,争、竞二字含义相近,有重复之嫌。另外,“孤高”是个内部为并列关系(孤且高)的形容词,而竞无论作动词还是作副词来理解,“竞速”两字应是个偏正关系的词,似乎对仗都不太和谐。
鄙人浅见,姑妄言之。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16 作者:开阳
五律·题图(新韵)
与点扬风袖,春服上舞雩。
柳心折远近,鸢志放高低。
夫子长歌咏,逐童自笑嬉。
目高不顾下,踏草入新泥。
【自牧赏评】
点:曾点,字晳,“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雩:“雨”和“亏”联合起来表示“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泽注满”。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市东。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风袖”很棒,飘逸自在,满袖清风。
颔联,“心”“志”没能完全理解,问了作者才知道。柳心是折柳之心,思念远人,也思念古人,如当时的孔子、曾点。鸢志,依然是《论语•先进》的这篇,孔子问当时的几个弟子,有机会的话都想做什么,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自信能够治理千乘之国。冉求谦虚一点,能够使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人人富足。曾点比较看重祭祀,孔子一生都想恢复周礼,所以最赞成曾点。鸢志比喻他们三人的理想有高有低,也是对爱徒鱼的祝福。
颈联写夫子和小童。
还是最喜欢尾联,比较可爱,就顾着看天上的风筝,一个不注意,踩进泥里了哈哈哈哈。如果说炼字就是要炼动词,“目”和“入”都很好。
10 作者:楚歌(不参评)
五律·题图·放风筝
桃李醉春烟,严霜入旧年。
丝牵杨柳岸,波荡客舟前。
竹哨空中起,风筝岭外悬。
割霉风借力,转运上青天。
宋代习俗: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一饮尽山河』是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如有意加入『一饮尽山河』微信群,欢迎私信本简书号作者申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