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位置与方向二》时我设置了一道选择题,结果如下:
二次作答高正确率看到这样的正确率,我当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做错的学生回答的理由要么是“我一开始方向看反了”,要么是“我角度看错了”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这么多学生做错,不能说都是因为没认真看题吧。也就是说通过这题我只是检测出了班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然而对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王瑀老师信息技术培训课后与同年段老师交流时,突然想起王瑀老师19年在给我们培训时提到的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她认为选择题的选项应该体现学生的思考,而不只是一个结果,好的选项应该是要放进学生的思考过程。于是我将原题修改如下:
体现过程的选项删除了原来东偏南60度,从答题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东西南北这四个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部分学生对方向判断没问题,但是读量角器上的读数不正确,只看角的终边指向的度数,修改后将这一易错点呈现“量角器上显示A点在60度且从西往南方向的角较小,所以A点在0点的西偏南60度方向。”;部分学生对于方向角是西偏南还是南偏西搞不清楚,于是设置③④选项,让学生辨析不同的理解方法,是应该“从西往南偏”还是“从南往西偏”;选项②的描述也是对的,只是角度不同,虽然一般情况不按②这种情况描述,将这种57描述也提供给学生,是希望多角度呈现方法,避免学生思维固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判断哪个序号描述的是对的,若都是错的则选择“其他”。有了具体的思考步骤,学生的辨析就有了落点,也能根据选项中的步骤纠正自己在读图方面的错误。
“让思考看的见”,不仅仅在学生选择后电脑显示的条形图,在学生写下的便签上,还在我们设置的选项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答案对错的深渊,要跳出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以知识为媒介,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