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杂织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在命运的长河里,如何随遇而安

在命运的长河里,如何随遇而安

作者: 情感杂织 | 来源:发表于2018-04-27 22:02 被阅读9次

    这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

    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

    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

    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等角色一一走过。

    四十年人生,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

    【随遇而安】

    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1.开篇

    或许,有人会觉得《非诚勿扰》那么精彩,它的支持人一定也同样精彩幽默有趣。但在翻看孟非老师的书之后,我的体会更像是十足的“中年老干部”。

    (标准游客照)

    整本书一共分成9个章节,前三部分更像是规规矩矩的叙述文,有那么点意思,但又缺少了点能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

    或许电视台是孟非老师某种程度上的人生转折,所以刻画的内容非常有意思,让我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想要更快的将这本书读完,然后用整体的观感回味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和想法。

    2.初印象

    我对孟非老师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从非诚勿扰开始,台上越激烈,孟非越冷静,甚至有点旁观者的感觉。

    这是哲学家和文艺女生最钟爱的气质—一种疏离感

    疏离是一种很奇妙的存在,尤其是在“非诚”这种水深火热的气氛里,恰到好处。

    我很喜欢孟非老师主持的节目,不管是非诚还是名著,他都能将最平淡、最晦涩难懂的事情变得通俗易懂、幽默精准。

    他曾经讽刺过故意把话说得让人听不懂的“浅入深出”型的人:“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作用与审美主体,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是什么意思吗?就是‘花开了,好看’!”

    3.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在孟非老师青少年时期有“中二青年和佛系青年”这种称呼的话,孟老师绝对是其中的翘楚。

    在第三部分印刷厂里面,因为高强度的作业和机器的不完善,孟非老师手指被印刷厂的纸筒碾的皮开肉绽,指甲横飞。

    放在现在年轻人身上,有几个不哭爹喊娘的,孟非老师不知道是心大还是反射弧较长,包扎完就出院骑自行车跟女朋友约会看电影去了。

    即使现在孟非老师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但在一开始的时候,孟非老师也跟我们一样,在人生的方向上迷茫和挣扎。

    印刷厂的时候想的也不过是混个官官,后来看不惯印刷厂领导的尿性,辞职走人。

    很多人都评价说孟非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技多不压身”的道理。

    进入电视台后,刚开始做的也是打杂跑腿的新人活,对于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来讲就是跑腿,而对于善于抓住机会的人,这就是社会课堂。

    而孟非就是后者,再加上人精、话甜、爱干活,也不难怪电视台的前辈们主动给机会,积极提拔。

    不到一年的时间,摄像、剪辑、写稿、配音一条龙孟非就全部学会了,在《南京零距离》任主播时,每天的读报都是他自己动手完成的,每天一千多字,单就写出来就已经不简单了,没有点真功夫和大量的文底,敢揽着瓷器活吗?

    4.感受

    在孟非老师的自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对当下的事物做到真心对待并保持想要额外获得新事物的激情。

    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抱有太高的期望,哪怕是你的父母,靠自己走的更扎实。

    我没有去过新疆、没有去过德国和以色列,但我了解到塔吉克民族淳朴的民风和很有意思的相亲活动“姑娘追”;

    (姑娘追)

    德国人的严谨、不事张扬又务实,还有他们那种很慵懒舒服的生活方式,以及还存有“人民公社”的民主制以色列。

    因一本书、一段文而对一个国家产生向往的感觉,我很喜欢。

    通读完整本书,我不知道怎么把孟非老师和他所描述的那些地区和国家结合起来,但是仔细想想孟非老师本人不正也拥有和那些国家一样的疏离和慵懒吗?

    正如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样,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走得了红毯,也依然能很适应地走在马路上”,在我看来,这两点在孟非老师身上刚好都有。

    读这本自传,更像和一个老朋友喝喝下午茶、开开玩笑,可是华灯初上,你和他告别时,你会觉得许多困扰的烦心事莫名其妙不见了,而对生活的信心和从容,又都重拾了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命运的长河里,如何随遇而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fi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