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书写,必然要用到文字,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留下的文献,翻阅过来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字进化史。随着书写工具的进化、书写习惯的改变,我们似乎已经逐渐淡忘一个字最开始的模样,仓颉在造字的时候恐怕也不会想到今天。
如果对一个文字感兴趣的话,不妨翻看下这本书,不必像阅读许慎《说文解字》那样细嚼慢咽,而是应该带着点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闲散来翻看。不厚的小册子,内容也并非多繁佚浩瀚,翻看哪一页都好,像是咀嚼一块老式桃酥,没有人会制定规则要求必须从哪一个角度咬一口才最香甜。横竖都是字,最初是天地,最后是到今。也切莫指望在一百个字中溯古望今,但仍可在字里行间中依稀窥得先民的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上古,甲骨文卜筮凶吉;扶去青铜重器上的泥土,穿过岁月的铭文镌刻清晰;石鼓上是大篆空灵的字迹,秦始皇扫六合后小篆成为“官方认证”的字体;隶草楷行笔尖肆意,可能是如诗仙青莲一般的文人挥毫泼墨,也可能是商贩走卒再某一处仓促草就的一封家书。早已习惯了简体硬笔的我,对隶草楷行的了解不过如蜻蜓点水,寥寥数语,更罔论追溯一个字在上古的模样。
我们今天所见的每一个字,在到达我们面前的时候,都已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回忆录,记载着它们还没有那么成熟的最初。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出这一百个字来解释的通俗易懂,读来不费力,读后感受的到作者的用心,把一个稍微用力就容易写的高高在上的内容阐述的简单平易,其实也是一种笔力。没有大段大段的训诂,也没虚构曲折离奇的故事,可能稍显没有吸引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在书之外,应该做了蛮多的功课。
跟着作者对文字的来处寻踪觅迹,再加上一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毅力与好奇,看完这本书,看完看一个“远行客”与“梦中人”的文字寻根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