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曾:通“层”。 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一篇杰作。也是歌咏泰山的“绝唱”。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员外郎之职,故世称杜工部。后世尊他为“诗圣”。其诗为“诗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风格沉郁顿挫,融合众长,兼备诸体。

【欣赏】 杜甫这首借咏泰山而抒发豪情壮志之作,因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哲理,更为人所乐道。诗题《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可又句句紧切“望”字。不写登岳,或登岳后的望,而写拟登之前的“望”,为诗人把泰山作为一个追慕对象来写创造了条件。
首句以问启篇,突兀峥嵘,异常警策。一开篇则崛起“泰山是如何呢?”的问题,是诗人走近泰山过程中一直萦回脑际的问题,也是见到泰山急于求解的问题。以问起始,颇能激起读者悬念。“齐鲁青未了”系远望所得。言泰山之大,由其“青”的长远显示山势蜿蜒。继“岱宗夫如何”之后的第一回答,给人以宏观印象,气势磅礴,色彩鲜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身上了,写泰山的高。由于山高,“昏晓”才如此明显。一个“割”字,本是极普通的动词,可是镶嵌于此,犹如明珠宝玉,顿见光采夺目。“齐鲁青未了”从横的方面写山之长,“阴阳割昏晓”从纵的方面言山的高,二者结合,则泰山巍峨雄伟之景象朗然在人眉睫之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系仰望所得。诗人要把飞回山林的鸟儿尽收眼底,不仅说明诗人视泰山犹如可作为归宿之处,而且暗示时已傍晚, 飞鸟归林之时了。“决眦”,诗人为泰山瑰丽景色所动,望层云,觅归鸟,驻足时间很久,审视心思很专,泰山在他心目中已形成了不仅形伟而且神逸的形象,这就有了要登山纵览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登山后由岳上望,那将会看到周围的山都变得矮小了。前面写足了在山下望岳的感受,到此产生要登岳望的愿望, 自然顺接,水到渠成。想象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以“众山小”言其立足点之高,视野之阔,非常契合。
【成就】 这首诗千古传诵,久咏不衰,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句关系极大。这两句既是诗人的直陈胸臆,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隽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杜甫本人在挫折面前,不是灰心丧气,不是萎靡不振,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气足神完,心雄志壮,勇攀绝顶,去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鄙夷那些一时得势的庸夫俗子。杜甫后来终于登上了我国诗史上的泰岳,确是“一览众山小”,无疑也启示了人们奋勇前行,去攀登各个领域中的“绝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