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在文中写过,“与精明的人打交道,有一个好处是不用担心冷场。前提是,你值得他交往。反之,遭遇的不仅是冷场,还会是冷若冰霜。这也正是精明的一部分。你有用,才是他们交往的圭臬。他们有所待,只是因为他们有所图。”
讲真,我是赞同这句话的。说白了,就是对有些人来说,朋友要有用。
几年前,我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手头兼顾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事务。除了我,部门里还有另外一个姑娘小李。我们平日里关系一般,不咸不淡。
离职后,我负责的工作都移交给了她。最开始,一碰上编写项目文字的活儿,她都会在网上找我。
帮她处理几次后,她私人的一些事情也会喊我帮忙。自然,全是无偿。
处于新工作环境中的我也是琐事繁多,后来直接拒绝了她。她在网上直接回,你是我的朋友哎,帮个小忙嘛。自此,我不再有回应,她也从不再找我。
也许是我个人的猜测。她口中的“朋友”,不过是对她有用罢了。但凡看不到用处,便不如不要。
帮忙可以,但是要有度。谁也不愿做别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更何况彼此关系不过尔尔。
朋友海棠恋爱时,总是碰上一些伤心事儿。都是身处异地,她常常喊了我去倾诉。
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我多是逢叫必到。两人关系还算瓷实,可以无话不谈。
次数多了,我也有些心累。毕竟我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旁人的情绪。海棠恋爱逐步走入正轨后,我也就渐渐被“请”出了局。从此,我们便不再有太多交集。
一开始想想,有些心寒。慢慢地,更多的是宽慰。
心寒的是,我曾帮他们那么多,她们却弃我如敝履。
宽慰的是,我们不再有太多交集,我也不需要再为她们的无助和烦恼买单。
各自有了小家庭,也都忙于家里家外,不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供养青春年少时那样无畏无惧的烦恼和情感。为这主动或被动的“友情”的疏离,我感到庆幸。
“在友谊面前,人与人之间,犹如星与星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朋友之间,不是互相吹捧,不是互相利用。
朋友越来越少,人情越来越薄。
不是我们世故了,而是我们成长了,看懂了人性的真伪,分清了人心的远近。
而对于一些彼此三观契合却离散的朋友,心也戚戚然,不过也逐渐坦然。
如蔡康永在采访中说,“不必划分所谓成年人的友谊,无论年龄,友谊就是彼此支撑。而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朋友,散了也很好,对方是你某一阶段最好的朋友,他当完了他该当的朋友,就去当别人的朋友啦。接受人生的变化,是最好的态度。”
这么一说,是很在理的。对于纯粹利用友情的人来说,彼此不再有关联,对自己是解脱。
对于真心善待彼此的人来说,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能记得曾经快乐又短暂的时光,也是人生的幸事。
朋友散了,也挺好。
(字数:10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