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家乡老一辈有句俗语:一年忙到头,就看端午八月半。不知道大家能否看得懂,我大概地解释一下,意思就是在那个温饱都很难解决的年代,平时都是粗茶淡饭,只有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嫁出去的女儿,都需要回娘家送点好吃的来探望父母,父母也会准备最丰盛的菜肴来招待女儿一家,这一顿可能是一年中吃的最奢侈的一次,尤其是孩子们,在端午前夕都会不停地问父母:什么时候去外公外婆家啊。就等着可以大吃大喝一顿,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先少吃一顿,可以到外婆家多吃点!
现在的孩子每天是大鱼大肉都嫌腻,对粽子也慢慢地失去了性子,老是想着变着法品尝刚流行的食品。
前几天,看到家庭群内聊包粽子的事,我就说,现在一般单位都会发粽子;其次,吃粽子也是一种象征意义,只要品尝几个就可以了,父母年纪大了,不用让他们那么辛苦,而且我也提醒兄弟们,不用为我准备,在家吃点就可以了;况且我在想,现在专业包粽子的商店口味多、食材好、品牌优,买点得了,犯不着自己这么操劳,甚至我还想带点回去给爸妈尝尝新口味。
但这都是我一厢情愿,按照惯例,母亲在端午节前夕又开始在河边寻找适合的粽叶,一片一片地掰下来,然后用水泡着;然后把早就留好的糯米洗净,再准备好赤豆、花生、咸鸭蛋黄以及绑粽子的细绳,最近开始跟着流行的肉粽自己腌制了瘦肉。准备好这些以后,一家人就开始忙乎起来,这时候母亲就开始分工了,女人们负责包粽子、清洗鸡蛋,男人们负责挑水、准备柴火、抬米等等,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包粽子本身的意义,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有说有笑,也是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这副场景估计在城市里已经消失了,在农村的新一代也在慢慢淡忘,只有老人们才会这门手艺。
完成了包粽子的环节,乡下有一种土灶,镶着大大的铁锅,把粽子一个个地放进大铁锅后,再放入洗干净的鸡蛋,再加入满满一锅水,盖上木质的锅盖,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条一根一根塞去土灶膛,先用武火烧若干分钟(我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最后用文火慢慢地煮着,随后一阵阵清香就会渐渐散发开,不一会儿满屋子都充满了香味,这味让刚吃饱饭的我都禁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吃粽子也有讲究,纯糯米的粽子得事先准备好些白砂糖,记得小时候在这个时候是很有仪式感的,先用剪刀把捆绑粽子的绳子剪断,粽叶一张一张剥开后,露出了雪白的粽肉,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双筷子往粽子肉内插好,一点一点地蘸着白糖闭上眼睛慢慢地舔食着,那种享受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另外,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放在粽子里一起煮的土鸡蛋也别有风味,随着文火的慢慢蒸煮,粽叶的清香也渐渐渗进鸡蛋中,说来也怪,鸡蛋随着煮的时间推移,不是变硬而是越来越有韧性,咬一口下去满嘴的清香,这能不能也算是一种幸福?
虽然,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对这种传统的风俗慢慢地在淡化,但我感觉也慢慢地在失去一些东西。童年的快乐在失去,妈妈的味道在淡忘,我想是不是该做些什么,所以写了这些,不知道有没有些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