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练是个遥遥无期的事情,可是做父母终归要学会得体的退出。
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为了分离。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建立连接,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的依恋,呵护孩子的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逐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怀妞妞之前,我就努力想退出陪练队伍,可是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不仅没退出,反而掺和得更多。有时候以为是孩子不愿意独立,现在回头看,可能更多是自己不愿意放弃这种掌控的感觉。再有就是,总是以孩子小,不懂事,不能够把控关键为由,自己拼命学,再去高高在上引领孩子。把最该信任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的地方剥夺了,孩子也就因此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没自信。
看完欧阳娜娜的成长故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知道自己辛苦走了这么多年,原来做的都是无用功。我还经常教育孩子:不好好练琴,弹的错的,还不如不弹呢。结果,于我自己也是如此。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练琴,还不如不要陪练呢。
反思一下,小王子刚学琴,我们经常四手联弹,练琴时间短,亲子游戏时间多,他学的五线谱我根本不懂,有时候还要他教我认识一下才能把谱看下去……于是他越学越有成就感。后来,我生怕落后,看了好多书,以为自己懂得比他多,他上课我也跟着,生怕老师说的他会忘记。回来我就扮演着耳提面命的角色,一会说“错音了”,一会说“老师是这样说的”,一会说“没感情”,一会说“节奏太快了”,一会说“坐姿端正”,一会说“先分手练习”……写到这里都要被自己烦死了,(记得有两次,小王子让我去练琴,然后他扮演我的角色,一直在旁边念叨。我分明早就意识到了,可是改起来真的很难)。
忽然深深理解了小王子说的:“我一练琴就全是错误!”啊,我怎么是这么面目可憎的一个陪练妈妈,关键是这种陪练方式还坚持了好几年,以至于现在我不在旁边,小王子就不高兴了。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好的事情,最后就越来越变成我的事情了。我从来不是一个示弱型的妈妈,所以孩子只好扮弱小,越练越依赖。我大包大揽,感觉周围的人越来越不操心,孩子兴趣被磨灭,积极性被打击,越练越累……(想起此前看过的界限感的书,我就是界限感非常弱的那个例子)
大错特错了,今天就要开始好好修正!
“很多父母亲总是以分数或演奏表现来评论孩子,但我始终看见娜娜妈妈扮演一位好的听众,甚至是热情的拉拉队长,用欣赏及正面的态度鼓励孩子,甚至自己用心投入、钻研,与孩子共窥音乐殿堂之奥妙。”
“有了孩子后,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成长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而不只是把眼光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工作一天还要陪练,是不容易,而孩子上学一天还要练琴,比我们更加辛苦,我们要理解孩子。”
“我们定时陪孩子练琴,刚开始每天只要三十分钟,孩子得到的是满满的支持。”
“孩子弹琴我不会,因此我的职责就是在一边做他的拉拉队员,不停地为他加油鼓劲儿。”
基于对孩子理解下的同理心,给孩子强烈的归属感,再一次提到的拉拉队员,这才是我这种类型的陪练妈妈最需要修炼的地方。
也许就是对孩子太熟悉,有时候竟然忘了他还是孩子,忘了用游戏的方式他更能接受,忘了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是队友,不是老师,忘了初衷是让小王子获得音乐感受力,纾解情绪的方式以及审美能力。
学一下张胜量的妈妈的方式:用“我说你做”和“音乐小精灵爬楼梯”等音乐游戏带孩子在练琴前热身,把钢琴这个需要高度技巧和练习才能掌握的复杂乐器变成孩子眼中的大玩具。孩子学曲子前,自己先学习曲子的相关背景,孩子练习累了,可以给孩子讲讲曲子的创作故事,作曲家的故事。引导孩子根据音乐做故事联想,把每一句音乐变成一个故事里的情节。一个轻松愉悦的开头,和一个已始为终的具象化呈现,让孩子在枯燥反复的练习中,有坚持的兴趣,明白坚持的意义。
(啊,我这么糟糕的陪练妈妈,小王子居然还能坚持这么久,并且取得了一点点的小成绩,小王子真的忍受太多,以后我得使劲对她好点,弥补一下他。)
另外需要注意:给孩子多多展示机会,非常正式的家庭音乐会(从练习到报幕到行礼到弹奏礼仪都非常正式)家人的正面反馈让孩子有继续练习的兴趣;尊重乐器与曲谱,跟乐器做朋友;规律性常态化的练琴,让练琴成为不可改变的一件事情,孩子反而会更自觉;用认可和欣赏的表情心态陪孩子练琴,切忌用挑错的架势去陪练;学习的事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家长不要教,不要指责。家长的角色就是鼓励和陪伴。
小王子不需要很多很多提醒和批评,需要很多爱和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