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田园居》共六首,第一首描写的是陶渊明归耕田园之后心理上的变化和外在居住环境,是总写。接下来这几首则是对一些事务和事件的具体描写,是分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野外:郊外,农村田园。人事:俗事俗物。穷巷:偏僻的小巷子。轮鞅:轮是车轮子,鞅是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带子,轮鞅代指车马。荆扉:柴门,简陋的门。虚室:空虚的屋子。尘想:与世俗相关的想法。
在郊外的田园里很少有俗事俗物来打扰我,偏僻的巷子里几乎看不到车马;白天掩上简陋的柴门,在空虚的屋子里断绝了与世俗有关的念头和想法。
这四句是描写室内安静的环境。“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是外在的生活环境的安静,在野外、在偏僻的巷子里,没有俗事要处理,也没有客人乘着喧嚣的车马来访,耳根子清净急了。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则是描写内心的宁静,既是在白天也常常掩上柴门,在空虚的屋子里怡然自得,不受外界尘世的打扰。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一》里面也用到了“虚室”这个词,“虚室有余闲”。
在“虚室”里,没有政务要处理,没有上司同僚要接待答对,时间很自由心情很闲适,这对于陶渊明来说真是很美妙很惬意的状态。
写完了室内,就要写户外了。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复:去、到、前往。披:拨开。墟曲:墟是村落,曲有偏僻的意思,墟曲就是偏僻的村子。
有时我前往那偏僻的村子里,拨开草丛和村子里的人相互交往;见面以后所谈论的都是桑麻农事,并没有其它杂乱的谈话内容。
陶渊明隐居以后所交往的朋友有很多都是真正的农民,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永远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话题,官场中人名利场上的俗人所谈论的功名富贵,对陶渊明来讲都是“杂言”,陶渊明和他的农民朋友们不屑于谈论这些。
这样安闲宁静的日子开起来很是让人向往,然而,陶渊明就没有烦恼了么?不是的,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忧惧。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在下雪前或者下雪时空中出现的白色小冰粒。零落:凋零、凋落。草莽:杂草、野草。
我种的桑和麻一天天的长起来了,我开垦的荒田也越来越多了;我现在最忧惧的就是冰霜雪霰的来袭,那些桑麻像野草一样凋落,我的辛苦可就全都白费了。
农耕时代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播种时盼望雨水使庄稼能够水分充足茁壮成长,秋天收获的时候又害怕霜雪降落倒是减产甚至绝产。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种田养活自己,那么他的烦恼和忧惧就和农民一样了,是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了,他也害怕霜雪伤害到他种植的桑麻。
而官场中人的忧虑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关心这些。他们害怕的是上司的刁难、同僚的排挤,他们害怕的是官太小,他们怕的是升官太慢。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按照字面理解就挺好,体现了陶渊明对现在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用的心思多了、花的力气大了,难免会有些患得患失,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忧虑。
如果往深层次思考和联想一下的话,陶渊明这两句诗未尝没有寄托着寓意。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很舒适也很惬意,他很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他害怕出现意外,他害怕他的生活像草莽一样凋落在霜霰里,使他不得不离开田园重新进入污浊的社会里。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说明陶渊明的幸福田园生活里是有着隐忧的,并不是每天都傻乎乎的乐呵着。这也难怪,生活嘛,就是喜忧并存苦乐同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