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28日上午8:50我乘高铁又来天津了,这是今年我第三次来津,说不定还会有第四次,甚至第五次。有的家长孩子上四年大学都没有去过孩子的学校,而有的家长(如我)却不远千里经常造访学校。
嗨嗨!不去有不去的道理,去有去的理由,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与不必要。全是个人行为,不要相互比较效仿,谁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好。
就像我们已婚中年人去父母家看望父母,有的人一个月回去一次,有的人两个月回去一次,有的人在外地甚至一年才回去一次。父母也觉得很好,感受到了儿女对自己的孝心。
而我们姐妹自打结婚以后,没有特殊情况基本是一周回去一次,就这高频率而我爸爸还觉得我们做的不够好,因为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家家是不一祥的。
所以说,我们对父母、对子女,怎么做才算是好儿女、好父母?真是一家一个标准,一个人一个要求,不能用自己家的标准评判别人家的事。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炖了一锅排骨,早晨起来又热热,装了两饭盒,一盒给儿子带去,一盒让老公给婆婆送去,剩下的老公在家吃。
大约3点我顺利抵达天津西站。打车到我事先预订好的酒店住下,晚上儿子过来了,吃了我给他带来的排骨,他觉得味道不错很香的,因为这是他熟悉的妈妈的味道。
记得看过的文章说:人的饮食习惯是从小妈妈给养成的,不管他走到天涯海角,发展成什么样的人物。他最想吃的还是妈妈做的饭菜。口味和性格一样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人生密码。
例如我们东北人爱吃咸的,湖南四川人爱吃辣的,陕西山西人爱吃酸的等等。这就是妈妈喜欢的口味,所以妈妈就经常给孩子做着吃,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口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的口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成年人,仍然喜欢吃妈妈做的地道的家乡菜。
《冬吴相对论》里老吴说过:再过二三十年以后,你的媳妇就和你现在的丈母娘一样的,无论是处事方式还是生活习惯将越来越像,这种情况不能说是百分百,但至少属于大概率事件。
举个例子,我有位朋友(不具体说是同学、同事、还是邻居),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去对方家玩,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父母都了解。我的妈妈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用说,凡是接触过她的人,均交口称赞,一点负面评价没有。
而我这位朋友的爸爸老实本分完全受她妈操控,她妈妈就别提了,那事多的,那计较的,那会过的就如我现在老爹是一模一样,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提起她妈,我的朋友无奈加无语。朋友们背后都猜测她是不是后妈?但我认为不是,她和她爸长的非常像。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她的妈妈和我的妈妈都已经去世了。她的丈夫对她很好,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经济条件也不错。她终于摆脱了原生态家庭的束缚,过上了小时候想要的幸福生活。
但我如今感觉她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像她的妈妈。就是特别会过,仔细,舍不得花钱。但她比她妈其他方面强很多很多(换代升级)。
有一次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聚餐,饭后去商场溜达。我的性格是只要价格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看好就买,不挑三拣四的。而我这位朋友那是有名的“货比十家”,买几百元的衣服对她不是事,她就像买房子置地那么认真谨慎,就怕吃亏上当。
后来熟悉她的另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还敢跟她逛街,她只问、看、试,很少买啊!不是没钱,是舍不得。一次她对我说:小时候家里困难,省吃俭用习惯了,现在有钱了,还是舍不得花,花钱就难受。所以说花钱省钱是从小妈妈给养成或调教的习惯,即使成人后有钱了或无钱了,习惯难改。花的仍然花,省的还继续省。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我的朋友,她为人善良,处事大方,几个人一起出门她总是抢着花钱的那一个(不是她比别人有钱,是有爱),但从来没听她抱怨和显摆过她给谁花钱了等。她对人总是那么慷慨和真诚。
据她说,她的妈妈就是博爱之人,她小时的原生态家庭条件不错,她爸爸是老干部,工资不低。她妈就大方经常周济穷亲属(她爸爸家这边的)。她爸爸去世快20年了,他爸那边的侄男外女年节还来看她妈。如今她妈妈已经86岁了,还耳聪目明的,谁来看她,她还喜欢给人家孩子压腰钱。
所以说“抠门”“大方”都是一种习惯,和有钱无钱没有必然联系。妈妈是什么样的金钱观就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孩子(尤其是女儿)的金钱观。
睿智大气的妈妈才会培养升级版的睿智大气的女儿。而妈妈对儿子世界观的影响没有对女儿价值观大(当然也有影响)。因为性别不同,未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男孩的成长是需要成熟男人的思想引领。
这个男人最好是他的父亲,如果父亲胜任不了,也可以是他亲属中的男性长辈,如舅舅,大爷、叔叔、姨夫、姑父等。所以男孩的成长光有好妈妈是不够的,是营养不均衡的,因为他要学习如何做男人?这个妈妈给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