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源于人性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20:05 被阅读17次

    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教育是人的教育,既是以人为主体实施的教育,也是以人为对象实施的教育,还是人为了创新与发展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提升。正如叶澜教授所认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学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特性,教育是人的文化生命机制,教育是人的文化存在形式。教育过程是人的自我定义过程。有学习的需要,就有教育的需要。学习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人性的差异性、可变性和可塑性,为通过教育学习的方式改善人性提供了可能。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可变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学习在塑造和发展人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孟子所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说法,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表明了教育和学习对提升人性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德性是人兽区分的根本,人必须通过不断地接受教育、学习、内省和修养来发展人性中的“善端”,不懈地追求尊道贵德、成德建业、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才能适应人的社会生活,突显人的尊严。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说明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事物也是可以被认识的,同时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的,正如庄子所言,“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人与知识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必然伴随人的终身,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英国思想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我们要使人性变得完美,不是靠消除人性,而是要为人性增添一些超越自身的东西,并指引他瞄准自身更高的目标。”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或客体,而是自己创造文化、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是实践的主体;其次,人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是精神的主体。人在实践和认识以及行动和思考中都要表现出主体的力量和价值。

    张楚廷教授在他的《教育哲学》中指出,教育拥有五个公理:教育的潜在公理说明,人有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这种潜在是天赋的;教育的动因公理说明,人有把这种潜在表现出来、开发出来的欲望;教育的反身公理说明,人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作用于自己;教育的美学公理说明,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自己;教育的中介公理说明,人天赋的群生性,使得他人他物在人的反身性作用过程中产生可能的影响,亦即产生中介作用。

    教育的根本在发展人的可发展性。如马克思所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可以直观自身,即人具有反身性,通过反身活动发展自己,教育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人通过意识、意志、情感反思自己,建构自己,从而获得新生意义的生命。(18.12.1《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源于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w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