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316年的一天,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荒诞的事件。战国七雄的燕王哙要禅位给丞相子之了!
这可是个热点新闻啊,如果当时的媒体有现在这样发达,这肯定是个火遍全网的事件。
可话说回来了,这天下怎么会有人想把好好的国君之位禅让给别人呢?这里边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啊?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首批诸侯国之一,始祖为王族宗室召公姬奭,至燕王哙时国祚已绵延800余年。在战国七雄当中,就数燕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历史久远。当然要说到正统性,燕国是姬姓公国,比楚国这个南方蛮夷之国可以纯正多了。
到了燕王哙这一代,燕国“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这国势虽然比不上强秦,大楚,但和赵魏齐这几个还是可以比一比的,比起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最小的韩国可以强多了,韩国的“辽乐坚兵”因常年与外族作战,也素以英勇而闻名天下。所以说当时的韩国,国力并不太差。这一点从后来燕上将军乐毅统帅韩军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就可以看出来。
《韩非子·说疑》中也记载说:“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什么意思呢?说这位燕王啊,是邵公的后人,根正苗红,妥妥的名门之后。所掌管的燕国也在历代燕王的统治下,不断扩张,到了他这一代,地盘数千里,军队数十万,实力不俗啊。要不然也不能够位列七雄,毕竟春秋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也就筛选出来这七个主要国家。所以说电视剧《大秦帝国》中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多少有点吓唬燕王的意思,这是纵横家惯用的手段,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次燕王哙这个人呢,生性贤仁,口味寡淡,酒色不沾,还喜欢下地干农活。乍一听,这国君不错,贤明,仁厚,不发奢华,不喜女色,还对农业重视 - 不然也不会亲自下地干活。
说到这儿,是不是更加好奇了,国家实力尚可,国君尚属贤明,要是再稍微发奋一点儿,说不定国势就更蒸蒸日上了。为什么忽然想起来禅让这会事儿了呢?
这件事其实是有一个诱因的。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联合楚、韩、魏、赵四国攻打秦国,但未能取胜,于是各自退兵。怎么说呢,燕王会盟其余四国想要攻打秦国。这种事在战国中后期太多了,反正六国都看秦国不顺眼,找机会就要上去群殴一下。可结果呢,群殴没成功,反而被各个击破了。没办法呀,秦国雄居关中,地势险要,“地利”有了;君臣一心,名臣良将众多,国家法度森严,以军功授爵,所以民众也愿意为国家打仗,“人和”也有了;秦国六世君王,没有太过离谱的,而且个顶个的好战,开疆拓土,国家发展的大势已成,所以“天时”也占了。燕王哙一看不能取胜,估计这心里有些不平衡,所以就琢磨这也要变个法什么的,富国强兵,回头非把秦国给收拾了。
燕王哙这个念头一起,可就大事不妙了!因为他的这个变法不但把国家差点搞没了,还把自己搞死了。
故事的发展
燕相子之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深知这位燕王哙的性格,也理解这位国君急于求贤的心理。所以子之就开始有所谋划了。毕竟前有田齐代姜的旧事发生在齐国,那如果他子之能把燕国的传承给替代了,也不是没有可能吗。这位子之深得“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这种创业精神的精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对话,而且我感觉这段对话里充满了阴谋的味道,大致情形如下:
苏秦之弟苏代曾作为齐国的使者向燕王哙进言。
燕王问道:“齐王这个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肯定成不了霸主。”
燕王于是追问:“为什么呢?”
苏代回答说:“他不相信大臣。”
哎,你瞧苏代这话说的,意有所指啊。要不说像苏秦张仪这些纵横之士厉害呢。巧舌如簧,可灭人国啊!
燕王哙听了之后,深有所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 PUA 了,被别人的思想带偏了。他也不想想,这个逻辑通不通,能不能称霸,和信不信大臣是绝对相关的吗。首先是不是要先判断一下,大臣值不值得信好不好!
就因为苏代说了这样一番话,子之因此给了苏代百金,让他随便花。你瞧瞧,这手笔,说两句话就一百金。实际上,苏代和子之是儿女亲家,肯定是会帮子之说话的,帮子之在燕王面前增加点份量吗。但是苏代不一定想得到,燕王竟然会禅位给子之。
而此时,另外一位历史人物鹿毛寿,在这件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不知道是不是眼馋那一百金,于是向燕王进言:“大王你不如把国家禅让给子之。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不接受,而尧即得到了礼让天下的美名,又没有真的失去天下。如果今天大王您也这么做,子之肯定不敢接受,那么大王您就跟尧是一类人了。”’
前有苏代的进言,后有鹿毛寿的撺掇,燕王哙就有点神智不清了。从他本身的作派来看,这位国君本身就有点迂腐,在治国方面有一些不大符合战国实际情况的情怀。现在经这些巧舌如簧的术士之流这么一洗脑,他基本上就已经开始打算要“禅让”于子之了。
后面发生的事儿,你要说没有阴谋,我是不信的。
继苏代和鹿毛寿之后,又有大臣进言说:“夏禹想把国政交给伯益,但是官吏仍旧是夏启的人。等到传位给伯益时,夏启不干了,就组织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所以天下人说夏禹只是假装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还是给夏启留了机会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即然想效仿先贤进行禅让,可是官吏仍然是太子的人,这可不行啊。”此时的燕王哙已经被洗脑洗地什么都忘了。于是还真就把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于是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
就这样,一场以改革之名,行阴谋之事的闹剧就发生在了古老的燕国。
故事的结局
关于这件事情的收尾,《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于是,这场闹剧终于演变成了一场燕国的内乱,禅位事件的三年后,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联合起来攻打子之。为什么是三年后才爆发了呢,我的猜测是,老国王还在镇着场子,希望禅让之举能够燕国带来好运,让燕国一举成为强国。结果强国没看到,被镇压的太子平一方可能受到的打压太严重了,所以积蓄够了力量,寻找合适时机,终于爆发。这场内斗持续了数月,不分胜负,数万人死于非命。燕国的邻居齐国见了这种情况,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以正义之名,行灭国之举。
齐军长驱直入,攻取蓟都。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燕王哙和子之均丧命于这场战争中。当然燕国并没有亡,战国诸侯出于平衡之道,绝不会允许齐国灭燕,而壮大实力,不久之后,赵国扶持燕国的一位公子复国,而齐国也不得不退军。这场闹剧也至此结束。
评论
燕王哙是个好人,但是位有点理想化的老好人,他的变法,选错了人,也选错了方法,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靠搞禅让想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而子之其人,只能说,这是一个类似于王莽之流的野心家。权谋玩到了这种地步,也真的是没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