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小知识】百家诸子(3):儒家代表人物(中)

【国学小知识】百家诸子(3):儒家代表人物(中)

作者: 草帽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24-09-25 06:35 被阅读0次

【非原创作品,综合自网络资料,仅供学习参考!】

【本篇主题本期介绍秦汉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兼学多门,重视民本,力主实用!

【陆贾】

个人生平

陆贾是西汉初期的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陆贾是楚国人,活跃于西汉初年,大约生活在前240年至前170年间。

他以辩才著称,早年追随汉高祖刘邦,因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多次出使并成功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邦死后,陆贾在吕后掌权期间选择称病归隐,避免了政治斗争。后来,他又协助陈平、周勃等人平定了吕氏之乱,为汉文帝的即位做出了贡献。

文帝时期,陆贾再次出使南越,成功说服赵佗放弃帝号,维护了汉朝的统一。

陆贾晚年在各地讲学,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

思想核心

陆贾的思想体系融合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多家学说,但以儒家的仁义为核心。

他强调“行仁义,法先圣”,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不行仁义、专任刑罚,而汉朝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推行仁政。

陆贾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君主应该以道德为治国的根本,减少干预,让民众自发遵循道德规范。

同时,他也强调实用主义,认为政策和法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代表作品

陆贾的主要作品是《新语》,这是一部论述治国理政的哲学著作,共十二篇。

在书中,陆贾提出了“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治国理念,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并主张减轻赋税、徭役,让利于民。

《新语》受到了刘邦的极高评价,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陆贾还有《楚汉春秋》等作品,但多数已失传。

【配图】陆贾是汉初儒家的代表,兼学多门,力主实用(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叔孙通】

个人生平

叔孙通是薛县(今山东滕州)人,最初在秦朝担任待诏博士,后因秦末动乱,他先后投奔项梁、楚怀王、项羽,最终归附刘邦。

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叔孙通被任命为博士,赐号稷嗣君。他以其机智和变通,深得刘邦信任,为汉朝的礼仪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时,叔孙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惠帝即位后,叔孙通被任命为奉常,负责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

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思想核心

叔孙通的思想核心在于其对儒家礼仪的坚持和实践。

他认为儒家的礼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作用。

在汉朝初年,他通过制定和推广儒家礼仪,加强了皇权,也为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复兴和确立打下了基础。

代表作品

叔孙通的主要成就不在于著作,而在于他为汉朝制定的礼仪制度。

他采古礼和秦代礼仪制度,同诸儒生共定朝仪,这些礼仪制度被汉朝沿用,对后世的中国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工作成果体现在汉朝的宫廷礼仪、宗庙祭祀等各个方面。

【配图】叔孙通奠定了汉朝礼仪制度(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汉初诗三家】

【毛亨】

毛亨是秦末汉初的学者,被认为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他师从荀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经学家。

毛亨编纂注释了《毛诗训诂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他将《诗经诂训集》改名为《潍》以避免被焚,后来将《毛诗训诂传》传给了侄子毛苌。

毛亨的诗学传自子夏,他作《毛诗古训传》,传授毛苌,时人称为“大毛公”。

毛亨与毛苌的《毛诗》是今天《诗经》流传下来的主要版本。

【申培】

申培,也称申公,是西汉时期的《诗经》学者,他所传授的《诗经》学派被称为“鲁诗”。

申培的《诗经》学说在西汉时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后来逐渐被毛亨的“毛诗”所取代,最终失传。

【辕固】

辕固,又称辕固生,是西汉时期的《诗经》学者,他所传授的《诗经》学派被称为“齐诗”。

辕固的《诗经》学说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同样被毛亨的“毛诗”所取代,最终失传。

这三位学者都是汉代《诗经》的重要传注者,他们的学说和作品对后世的《诗经》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申培和辕固的学派最终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在《诗经》传播和解释上的贡献仍然值得肯定。

毛亨的“毛诗”则因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成为了《诗经》流传至今的主要版本。

【配图】汉初《诗经》有三家,最终只有毛诗流传至今(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贾谊】

个人生平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他少年时期就以才学著称,曾师从荀况的学生张苍。

汉文帝时期,贾谊因其卓越的才能被任命为博士,后升任太中大夫。

但由于权臣的排挤,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思想核心

贾谊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他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不行仁义,主张汉朝应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还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反对奢侈之风。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他主张儒法结合,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贾谊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性。

贾谊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割地定制”和“礼治天下”的策略,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作用。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贾谊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政论散文和赋上。他的政论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

他的赋作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作。

【配图】贾谊一生如流星,得遇明主却依旧坎坷(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董仲舒】

个人生平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部),在汉景帝时期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儒家思想,对汉代的统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董仲舒晚年辞官回家,专注于著书立说,直至病逝,享年约75岁,去世后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思想核心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以儒家宗法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观点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代表作品

董仲舒的著作颇丰,包括《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

《春秋繁露》是他的代表作,汇集了他的主要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论为汉朝乃至后世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配图】董仲舒想给皇权戴上枷锁,却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王符】

个人生平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东汉时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是东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和进步思想家。

他性格耿直,不苟同于俗,因不满当时社会风气,选择隐居著书,终身未仕。王符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如马融、张衡等有交往,但因不愿迎合权贵,故未得升迁。

思想核心

王符的思想深刻,观点鲜明,主张“国以民为基”,强调治国应以富民为本,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民众的幸福和富裕。

在《潜夫论》中,王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策略和建议,包括重视农业、选拔贤能、严明法纪等。他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提升民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关键。

王符的哲学观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代表作品

王符的主要作品是《潜夫论》,这是一部包含36篇的政论散文集,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多个领域。

在《潜夫论》中,王符以锐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建议。他的文章逻辑严密,文笔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潜夫论》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进行了广泛而尖锐的批判,深刻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是研究东汉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

【配图】王符代表了在野的庶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小知识】百家诸子(3):儒家代表人物(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zv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