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一直在听曾国藩家训一书,书中曾国藩轶事有好多是前所未闻的,尤其是原以为曾国藩严谨、刻板、无趣,听老师讲过之后才知道,曾国藩原来是个高级段子手。
尤其是老师讲到曾国藩会跟他的门生们分享他的家事。
最有趣的一段是,他的长子曾纪泽(就是后来成为晚晴最著名的外交家的那个儿子)新婚,新媳妇儿知道曾家家教森严,所以会时刻谨小慎微,每天晚上跟婆婆一起织布至深夜。最初几天长子曾纪泽还尽力克制自己,可是最后,曾纪泽实在忍受不了新婚燕尔,还得独守空房。
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曾府里响起了曾纪泽的嚎叫:母亲,请把你儿媳的织布机砸掉,这大半夜的,她哐叽哐叽的,我睡不着觉!此刻,曾夫人也正在织布,还不等她回答,曾府随即响起了曾国藩的叫声:夫人,顺带一起把你的织布机也砸掉,你哐叽哐叽的,我也睡不着觉!
原来,曾国藩也早就想让夫人回屋休息,不过因为儿媳还在劳作,他不便出面。曾纪泽这一番折腾,正好解决了他老子的难堪。
想想一生克己自律、官居高位的曾文正,还能这等家庭糗事讲出来给门生们听,我们还能有啥事不能与人分享呢。
顺便科普一下曾国藩家训,与友们共勉!
科普资料源自网络,侵删。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
原文:“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够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重视家教。曾国藩后人有3男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廉洁小故事
清朝有一个得到了普遍认同的官场潜规则,那就是送礼拉关系、结成同党,以此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曾国藩年轻时就发现了其中的危害,坚决拒绝收礼。同治年八月,他的幕僚去看他,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问他为什么不吃鸡鸭、火腿,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以每斤零沽。”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都被他拒绝了,渐渐的曾国藩不收礼成了风气,以至于都没什么人送了,就是想喝点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
延伸阅读
曾国藩的后人多卓有成就,有外交家、科学家、工程师、人文学者、音乐艺术家,这与他立下的读书家风不无关系。曾家的故事告诉我们,书香家风比亿万家财更能荫庇子孙,福泽后世。
曾国藩教育子孙,最重要的一个家训纲领,就是“耕读传家”。因为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如果认为曾国藩这一主张只是为了应付科举,那就大错特错了。曾国藩的大儿子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在父亲的培养和熏陶下,他特别喜欢读书。但在仅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之后,他就说自己不想再参加了,因为他不想为科举而读书。封建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曾国藩自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出来的,按情理讲,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但出人意料,他很明确地支持儿子,说不考就不考,那你喜欢学什么呢?曾纪泽表示喜欢学西方的社会科学,还喜欢学英语。曾国藩一听,好啊,只要是努力读书学习,当爹的支持你。
后来,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曾纪泽成为晚清少数很早接触西方科学文化的人。他除了英语之外,还精通法语与俄语,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外交家。
曾纪泽的弟弟曾纪鸿也不喜欢科举考试,他喜欢学数学,曾国藩就支持他研究数学,结果他不仅出了好几本数学专著,还独辟蹊径,把圆周率推算出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后来,他还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本电学专著。
从曾纪泽与曾纪鸿两兄弟身上可以看出,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