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人生的底气》时,书中提到予与不予,我的第一想法是予。但往后翻,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书中所说背道而驰。
予与不予,按照孟子的说法是:可给可不给的,选择给予会有损恩德。而我的认知是选择给予,因为给予体现的自己的大度。我们常常不是也教育孩子要乐于分享。为什么却说给予不好?思索片刻,不得其解,那就继续往下看。
书中,樊登对孟子的说法的解释如下:
过于随意的给予,会让给予本身变得像是一种施舍,或者像是在出售恩情,这就让给予变得极为复杂。那些内心注重机会成本的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给予而产生惰性思维,进而产生对“被给予”的依赖。给予,也是需要智慧的,既要看重动机,也要讲求方法。相反,那些害怕欠“人情”的人会觉得这种给予像是“嗟来之食”,因为在可有可无的给予上选择了前者,反而伤害了彼此的情谊。
读后,我的理解就是对于一些不知感恩的人,不断的给予,只会让他贪得无厌,产生理所当然的态度,如夫妻间,亲子间,有时矛盾的出现就是内心中理所当然的想法在不断活跃着;而对于一些怕欠人情的人,你的给予反而让对方心底产生压力!
有时自己的想法真的是想当然的蹦出来,并没有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这样的行为却也多发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遇事三思而后行,我想这个事,不仅仅是一些影响重大的事,而是包括所有不起眼的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