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对自己挺有启发的,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月底、年底进行个人总结的时候,喜欢梳理自己阅读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优质文章,但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弊端。
单纯从输入角度评价,可能会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给自己一种假象。
一方面,片面追求阅读数量,容易让人陷入一种阅读的自嗨状态,以数量上的勤奋掩盖质量上的懒惰。
比如在各种总结中,会列出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多少本书,并且美其名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具有数据思维,时刻要秉持一个以数据实话,的理念,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数据可以客观反映问题,殊不知很多时候数据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假象。
另一方面,输入数量只能证明自己完成了输入这个动作,实际效果如何,根本体现不出来。
比如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这些可是人类历史上被广泛证明,对人们思想、文化、行为造成巨大影响,得到公认的瑰宝。
而阅读了这些书籍,真正理解了多少,根本无法评判,唯一的用处,就是在吹牛的时候,可以向别人展示一下自己阅读的经历,但经历不等于经验,更不等于能力。
比如阅读大量成长类书籍,深度思考、模型思维,等等,看起来都是教你提升思维质量,但如果只是满足于读过,没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没有在行为上有所改变,那也只是停留在读过这个阶段。
所以,换个维度,通过输出来检验,可能效率更高,结果更真实。
这段时间重点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哪些领域;查阅了哪些资料,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对自己有什么提高;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哪些效果;最终输出了多少文字,对别人产生了多少影响,有多少人反馈,等等。
从心理学早有研究,人的大脑是非常不靠谱的,痛苦的对自己不好的事情,会主动淡忘,真正让自己形成长久记忆的,是那些令自己开心,让自己成就感满满的事情。
如果从输出的角度反思,一段时间我们输出了多少文字,即使这些文字质量不高,只要稍微用一点心,即使输出的完全是流水账,也会有很多闪光点,必定这些文字经过了大脑的处理,输出的过程已经倒逼大脑进行了思考。
如果从输出的角度反思,即使阅读了一部网络玄幻小说,也就是所谓的爽文,只要在某些方面对自己产生了触动,并且把这些触动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那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从输出的角度反思,即使没有阅读书籍,但万事万物皆可阅读,跟人或深或浅的交流聊天,只要能够对自己产生影响,让自己在某个方面采取了行动或者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价值。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改变评估自己的方式,让总结更加有效,让努力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