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一个班级里的同学走向社会后,通常学霸发展的并不太好,发展好的基本都是排名在中等的学生。学霸们究竟哪一步走得不对,中等生又是靠什么后来居上?我经常拿这个问题问朋友,有个朋友告诉我,因为在学生时代我们面对的只有考试,学霸通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更多,所以很容易取胜。但是到了社会,选择的跑道多了,选择哪条跑道的能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那么学霸为什么总是选不对跑道?我有些不解。直到我看到《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我开始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个名字有点鸡汤,实际上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著作。由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负责人乔治维兰特书写,讲的是自1938年对哈佛大学268个学生一生的研究的心得体会。
格兰特是这个研究项目的赞助人,作为一个百货商店的老板,他想通过这个研究帮他提炼出哪些因素可以帮他选拔出优秀的百货商店经理。而历代格兰特研究负责人则想通过这个项目研究出以下几个课题: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到底是哪些变量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格兰特研究发现关于幸福,有三个因素:温暖的童年、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以及一个人天生采取的无意识防御机制(我理解就是一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温暖的童年
二战结束时,有的格兰特研究对象被提拔为少校,有的还是二等兵。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研究结果显示,受研究对象退伍时的军衔与他们的体格、父母的阶层、自身的耐力甚至智力都没有多大关系。真正与军衔有关系的是童年时的温馨家庭环境以及他们与母亲、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27名童年最温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24名都至少当上了中尉,有4名当上少校。相比之下,在30名童年最凄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13人来中尉都没有当上,而且没有一个当上少校。优秀的军官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军官的好苗子,也不是在伊顿中学的操场上苦练身体素质所以才成为军官,优秀的军官是从温馨的家庭中培养起来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相信婴儿的首要任务是学会信任和希望。温暖的童年给了婴儿足够多的爱,婴儿在这个阶段学会了被爱,学会了信任。一个人只有吃饱了,才可能有能力去关心别人。同样,一个人只有首先先得到足够多的爱,他才有给予别人爱的能力。温暖的童年就像是一个富有的父亲,可以为以后接种对痛苦的疫苗,而冷酷的童年就像是贫穷,不能对人生中的困难起到缓冲作用。如果一个人年幼或者年轻时受到关爱,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也更容易充满爱,更容易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他的处事方式更容易让别人靠近他而不是疏远他。
喜欢,或者说信任需要学习,而那些冷酷童年的孩子没有在家里学到。对生活中感情方面的根本不适,以及所产生的自我怀疑、悲观主义和恐惧心理,让他们一生无法处理愤怒的情绪。因为处事方式的差异,他们不能舒适地和别人交往,只能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更没有自信冒险去寻找所爱的人,乃至于在恐惧中找到空间来放松并关注自身之外的事物。或许正是如此,他们才不能接受别人给与的爱,也不敢把爱给别人。
温暖的童年能决定人的一生吗?
大多数的人生赢家在30岁前都发现了爱,这是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原因。但是童年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杨出生在一个权贵家庭,杨的童年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在初进入格兰特研究,研究者对他的评分排在受研究对象前列。但是杨直到47岁才结婚,妻子在3年后和旧情人私奔。他在一家供暖公司安装炉子,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个小时。是什么让一个大有前途的哈佛学生止步不前?研究者发现可能只有一个答案,生活接踵而来的悲惨打击。杨11岁的时候母亲因严重的焦虑精神失常。接着在他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因为管理丑闻被解聘。尽管杨的父母后来都恢复过来,但是杨似乎丧失了对一切事物的信心,从哈佛辍学。从此远离人群,他得了一种情感吸收障碍综合症-他无法再吸收任何情感,再也无法好好利用出现在他面前的爱。杨在50岁的时候,对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老年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在漫长的成年时光中,伤痛怎样才能被抚平?我们怎样面对抚不平的伤痛?杨才50岁,但是从18岁开始,杨就停止了成长。
生命无常,万事皆有变好的可能,但是那些早先没有学会去爱的热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卡米尔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使你没有先天的温暖环境,你依然有机会打出一手好牌。你需要做的是:不停地去寻找爱的力量。
卡米尔的父母都是性格多疑、几近病态的天生不合群者。卡米尔同样也是一个深度抑郁症患者,在进入格兰特研究的第10年,卡米尔的评定结果是最差的一级。所有人都觉得卡米尔将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他的童年很不快乐,寻求他人帮助时也并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且他不擅长人际交往。
但是卡米尔有一个优点:他懂得求救。他频繁地去学校医务室看医生,把医生都看烦了,医生说这孩子真快成精神病了。但是在与一位精神病医师谈了几次后,卡米尔开始对自己有了全新的看法。他意识到自己因为情绪冲动而陷入抑郁后,他开始学会转移注意力。他努力把自己从情绪极度波动的问题转到不带感情色彩的事情上去。他停止了诉苦,开始变得好相处。
35岁时因为肺结核,他在一所退伍军人医院度过了14个月。有个护士一直在照顾他,这段住院经历好像一次宗教意义的重生,他在心理感受到了安全感,这是在他童年、频繁就医和之后刻意淡化痛苦都没有感受到的。卡米尔从此摆脱了孤独和严重的依赖心理。出院后,再也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了。意识到爱的力量后,卡米尔的灵魂得到了重生。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82岁时在攀登他钟爱的阿尔比斯山时,卡米尔心脏病突发去世。教堂里挤满了来悼念的人。“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主教在悼词中说。卡米尔在30岁之间几乎没有和任何人建立起关爱的关系,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对爱的追寻,在他住院之后他发现了爱,只不过是他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成全了自己。
防御机制
有一句话曾经特别流行:为什么我懂得人生的所有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曾经给出自己一个答案,你得去行动啊。可是为什么有人行动了,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处事方式,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摆脱不了这种潜意识的控制。
防御机制就是避害。这是大脑做出努力来应对内部或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不给自己产生大量的焦虑和沮丧。防御是无意识和不自主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自闭症幻想、多疑病被动攻击和投射。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利他主义、期望(始终觉察未来的疼痛)、幽默(尝试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升华(寻找满意的替代物,找到激情的出口)和抑制(保持坚定沉着)。
30岁前,卡米尔的处事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处理情绪的方式是频繁就医、寻求帮助。50岁时,他更为别人考虑,培养起一种务实、宠辱不惊的处事方式。历经75年的格兰特研究证明,幸福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爱,另一个是找到一种不排斥爱的处事方式。我们采取的防御机制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像幽默应对或者耐心应对这类成熟的应对往往能拉近我们与别人关系;臆想症这类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却会给人留下太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会使人们渐渐疏远这些人。在对不幸的青少年长达50年的跟踪研究后,心理学家艾米发现对于那些不幸的人当中的大多数来说,最为突出的转折点就是遇到关心自己的朋友和与一个接纳自己的配偶结婚的时候。童年时的创伤并不一定能照亮我们的生活,而我们遇到的那些美好则会一直发挥作用。
历时75年、耗资两千万美元的格兰特研究得出了一个简单直接、只有五个字的结论—幸福就是爱。爱的表现形式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可能是上帝、护士、子女、善意旁人,但是任何形式的爱都充满力量。爱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只不过那些有着温暖童年的人先是得到了爱,接着也学会付出了爱。而对于并没有温暖童年的孩子来说,你只能反着来了:勇敢地去付出爱,也许因为你付出爱的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有时你不会有爱的回报。
但是没有关系,学会不停地去付出爱,我想终归有一天,你会得到本该属于你的爱。
希望余生的你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